苦难的深渊—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目的要求】使学生了解中国近代衰落的原因及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苦难历程。
【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1)近代中国衰落的原因 (2)社会性质的转变历程
2. 教学难点: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时数】理论4学时
引子:李约瑟和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
1954年,李约瑟出版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一卷,轰动了西方汉学界。这本书引用大量详实的资料,来证明中国的文明在世界科学技术史当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世界上研究中国科技史最完备、最深刻、最具特色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关于中国文明的最重要思想是他高度赞扬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批评西方没有认识到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对世界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同时,他又提出了既然“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非常伟大,但是中国的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发展出现代科学技术”这个问题。
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世界
㈠中国灿烂的古代文明
1、延续时间最长的中华文明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考古学家在云南禄丰曾发现被认为是人类直接祖先的腊玛古猿的比较完整的头盖骨化石,距今有800万年。在北京周口店发现的北京人化石及其遗址,是最为典型和完整的人类学资料,是同时期世界上其它古人类化石及遗址都无法比拟的。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续时间最长、未曾中断的文化系统。它不像埃及、巴比伦、印度等文化那样无以后继,更不像古希腊、罗马文化那样中经蹂躏以至荒芜。中华民族自夏代进入文明社会,既没有经过外敌入侵,又没有自行断裂,这是任何古代民族都无与伦比的。
2、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方法和成果的辩证统一。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和科技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著名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曾经撰写了7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其中写到:中国人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古代曾经走在世界前列的科学技术不胜枚举。
⑴ 传统手工业
早在西周就发明了铁的冶炼,春秋时铁器已经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许多领域。冶铁手段先于欧洲1200多年。制瓷更是中国首创。从制作工艺原理看,是由陶器发展而来。商代又发明了玻璃质釉,即釉陶,被称为原始瓷器。汉代原始瓷器已经成熟。因此我国有瓷器之国的美誉,我国还是最早饲养家蚕和发明缫丝、丝绸,并且在相当长时期内唯一掌握这一技术的国家。早在公元前4世纪,我国就以丝国闻名于世,这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最大贡献之一。
⑵ 农学
中国以农立国,农业是中华文明的基础。我国水稻栽培有7000余年的历史。汉代出现了铁制犁铧而且装置了犁壁,增强了犁的破土、翻土能力。而欧洲在公元11世纪才有犁壁的出现。在耕作技术方面,战国时产生了垄作法,而西方直到近代才掌握这一技术。对农业经济、农业技术兼收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四大农书,即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元代大司农官修的《农桑辑要》、元代王祯的《东鲁王氏农书》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⑶ 天文学:世界上最早、最完整的太阳黑子记录出于我国的《汉书五行志》;世界最早的对于哈雷彗星的记录出自《春秋》,记鲁文公十四年(公元前611年)秋有彗星出现。
数学 :我国最早采用了十进位制。而欧洲人是在公元10世纪以后。在几何学方面,平面几何中最重要的勾股定理原理早在西周初就被发现了,这比古希腊数学家毕达格拉斯早500年。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第八位,这一计算遥遥领先于世界1000多年,
医学 :《皇帝内经》是最早全面阐述中医学的名著,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中医学主要流派伤寒学派的创始人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在中医的诊断、治疗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战国名医扁鹊总结前人经验,提出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全书共记载药物1892种,绘图1100余幅,附方剂11096首,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学分类方法。
(4)四大发明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指南针、火药、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传入西方后,起了开世界近代文明先河的伟大作用。
(视频播放: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世界的贡献)
3、对近代西方产生重大影响的社会科学
⑴ 传统哲学
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深,许多哲学家善于把劳动人民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身的优秀成果抽象到哲学高度,形成具有东方特色的哲学思想体系:一是体现了朴素唯物主义和无神论;二是体现了辩证思维;三是体现了民本思想;四是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伦理道德学说。
中国古代传统哲学传入欧洲后,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推波助澜,成为欧洲思想家们借以鞭挞旧欧洲的巨杖。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莱布尼茨认为在实证哲学方面,欧洲人实不如中国人。中国人的伦理更丰满,立身处世之道更进步。伏尔泰认为中国儒学乃是理性宗教的楷模。中国人是在所有人中最有理性的人。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孔教否认灵魂不死;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称赞儒学只需用理性便可治平天下。
⑵文学艺术
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全方位、多侧面地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艺术地再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风貌。在文学方面,既有如《左传》、《史记》般文辞优美的历史散文,还有以唐诗、宋词、元曲为代表的诗词曲赋。既有左丘明、司马迁那样传史家之绝唱的敢于秉笔直书的智者,又有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等豪迈奔放的留下传世之作的诗人。关汉卿更是以《窦娥冤》位列世界悲剧名著之林而跻身世界文化名人之列。在小说方面,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成为传世精品。在艺术方面,既有各种表现形式不同的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法艺术,又有兼工笔、写意、写实等不同风格的绘画艺术。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代兵马俑可见东方雕塑的写实主义先例。
㈡ 中国封建社会由昌盛到衰落
1、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图片展示:男耕女织图,由此阐述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特征)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占主导的地位。封建统治阶级从皇帝、贵族、官僚到一般地主拥有最大部分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很少或者没有土地。农民租种地主的土地交纳高额的地租。以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牢固结合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这种小农经济曾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同时又束缚和限制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和抵抗力。中国封建政府还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的基本特征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朝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称皇帝为“奉天承运”的“天子”,以维护“家天下”的君主专制制度;同时不断加强中央集权,加紧对地方官员的控制和监督。这种封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巩固了封建统治,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生机和活力。
中国封建社会社会结构的特点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其核心是宗族家长制,突出父权、夫权、君权。宗法等级制度在封建社会前、中期起过稳定和规范封建社会秩序的作用,但其保守性日益增强,阻碍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思想体系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儒学本是孔子创立的学派,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的政策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它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王,明教化。他们还通过种种方法,笼络和控制知识分子,并采取镇压异端、兴文字狱等手段,实行文化专制主义。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结构,一方面巩固和维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稳定和延续,另—方面也使其前进缓慢甚至迟滞,并造成不可克服的周期性的政治经济危机。几乎每个封建王朝都跳不出这个从初期兴起,到逐渐昌盛,再到后期腐败、衰亡的“周期率”。
2、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
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曾经走在世界前列。康乾时期,中国的经济水平在世界上是领先的。乾隆末年,中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一位,人口占世界1/3,对外贸易长期出超。从17世纪开始,西方主要国家相继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中国却依然在封建主义道路上缓慢发展,已经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自乾隆晚期以后,清王朝就开始出现衰败的趋势。到嘉庆年间,整个封建制度已危机四伏,加速走向衰败的道路。
鸦片战争前,中国仍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制国家,但已经处于封建社会的晚期,国势衰微,危机四伏。
(材料展示:嘉庆时,皇室占有田地竟达550多万公顷,约占全国耕地的1/10左右。1799年,查出大学士和绅占有田地5万多公顷,他的两个管家也仗势占有土地4000多公顷。道光皇帝的大臣琦善竟占地256万多亩。京师附近怀柔县大地主郝家占良田6万多公顷。占全国人口80%的农民总共才有耕地530多万公顷。)
在经济上,封建制度已严重地阻碍着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当时中国封建社会自身在明代中叶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正在缓慢发展,而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的以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土地兼并日趋严重,成为全国的普遍现象。地主阶级凭借占有的大量土地,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而农民则是“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大多陷入贫困、破产境地。国库日益亏空,清朝的财政严重人不敷出,乾隆晚年之奢糜浪费达到惊人的地步。
(视频材料:和绅(1750-1799):清满洲正红旗人.乾隆时由侍卫擢户部侍郎兼军机大臣,执政二十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封一等公。任职期间,植党营私,招权纳贿。嘉庆恨其专横,宣布其罪状二十款,责令自杀,抄没家产,时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之语.)
在政治上,清王朝实行的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已经腐朽不堪,令人窒息。官场极其黑暗,全国上下,结党营私,互相倾轧,贪官横行,卖官鬻爵,贿赂成风,“官以贿成,刑以钱免”的现象比比皆是。朝廷中充斥着一批“除富贵而外不知国计民生为何事,陈私党而外不知人才为何物”的腐朽官僚。和绅的家产被抄时,估计价值白银约8亿两左右,相当于l0年的国库收入。无怪乎有“和绅跌倒,嘉庆吃饱”的流传。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公开卖官。嘉庆时期,这项收入总计1.2亿多两白银。新官上任以后,极力搜刮百姓,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地方官吏“为大府者,见黄金则喜,为县令者,严刑非法以搜刮邑之钱米”。难怪县太爷下乡,不但农民逃弃一空,就连一般读书人也潜匿避祸。可见清王朝的统治机构已腐败到何等程度。(匪来如梳,兵来如篦,官来如剃)
在军事上,国防空虚,军备废弛。清王朝虽然拥有90万八旗兵和绿营兵,但军备废弛,军器破烂,营务废弛,军纪败坏。兵卒或“老弱滥充”,或“训练不勤”,或“约束不严”,甚至出现了骑兵没有马,水兵不习水,武器生了锈,战船多以“薄板旧钉”制成,“遇击即破”的腐败局面。就连守卫京师的八旗兵,也是三五成群,手提鸟笼雀架,终日闲游,甚而相聚赌博。这样一支面临瘫痪的军队,已经丧失了抵御外侮的能力。
在文化上,为了维持封建统治,镇压汉族知识分子及其他反抗势力的排满、反满的思想情绪,清朝统治者实行严厉的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不满情绪或评议时政者进行残酷镇压,并用八股文取士的科举制度进行利诱笼络,禁锢人们的反抗意识。
(知识链接:马葛尔尼使华与闭关锁国)
在对外关系上,清王朝长期实行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闭关锁国政策,使国人昧于世界大势,严重地阻碍着中国对外贸易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邓小平曾对此做了恰当的概括:“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吃过这个苦头,我们的老祖宗吃过这个苦头。恐怕明朝明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以后清朝康乾时代,不能说是开放。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由于清朝封建统治的腐败和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压迫,国内的主要矛盾十分尖锐。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初,各地人民的反抗斗争连绵不断。鸦片战争前,北方以白莲教为主,南方以天地会为主,农民起义不断,给清政府以沉重打击。1796年,在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爆发了白莲教农民大起义,以“兴汉灭满”为宗旨,提出了“官逼民反”的口号,纵横驰骋,历时9年。清政府动用了能抽调的全部军队,消耗了2亿两军费,最后依靠地主阶级的“乡勇”才镇压了起义。1813年爆发的天理会起义,波及直隶、河南、山东等省。10月8日,一小支部众以太监为内应,突入紫禁城。当日起义军射在皇宫隆宗门匾额上的一枝箭头至今仍在,成为人民群众打击腐朽王朝的历史见证。
可见,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政治极端腐败、经济十分落后、国防非常空虚、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的这种状况,说明清王朝的统治面临深刻的危机,中国封建社会已经走到了尽头。
(视频:工业革命与英国崛起)
㈢ 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与殖民扩张
正当中国清朝衰落之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从17世纪到19世纪上半叶,英、法、美等国都先后成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最早确立和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的英国,经过工业革命,机器工业逐渐代替了工场手工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高。1835年,英国工业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一半,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强大的头号资本主义强国。而这一切是与英国加重对国内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对殖民地人民的疯狂掠夺联系在一起的。正如列宁所指出的:“资本主义如果不经常扩大其统治范围,如果不开发新的地方并把非资本主义的古老国家卷入世界经济的游涡,它就不能存在与发展。”
西方列强的对外侵略扩张,是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决定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的需求日益强烈,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开展,生产力突飞猛进,国内市场和原料远远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于是资产阶级大肆对外扩张,通过武力来扩展市场,以满足不断增长的生产的需要。而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急剧增长,又为其对外扩张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又为其扩张提供了可能性。英国强盗依仗其船坚炮利,到处进行殖民侵略。18世纪就取得了所谓“在英王的领土上太阳永远不会下落”的世界霸主地位。19世纪初英国实际控制了印度,1819年占领了新加坡,1824年侵入我国南部邻邦缅甸。1825年,英国爆发了第一次资本主义经济危机。1836年,英国工人阶级又掀起了世界上第一次政治性的规模巨大的“宪章运动”。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困境,英国资产阶级一面对国内工人阶级加紧剥削与压迫,一面对外疯狂发动侵略战争,扩大海外殖民地,以争夺原料产地和扩大商品市场。1838年,英国打进了我国西部邻邦阿富汗。截止到19世纪前期,英国拥有的殖民地为2000多万平方公里,比其本土大100倍,人口达1亿,成为世界上拥有殖民地最多的强国。英国又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人口众多、地大物博、具有广阔市场而国力又衰败的中国。它在东方建立的殖民体系,已经成为侵略中国的前沿阵地。英国的炮舰和走私船,出没在中国东南海域,进行骚扰。
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号资本主义强国。18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是资本主义国家中进行的一次最彻底的革命,它彻底推翻了法国的封建秩序,扫除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建立起资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工业生产也随之得以迅速地发展。到19世纪30年代后,法国为了开辟新的市场,也加紧向外扩张殖民势力。
沙皇俄国有欧洲宪兵之称。沙皇俄国原来是一个长期在封建农奴制统治下的欧洲国家,到16世纪中叶以后,其国内占统治地位的农奴主、大商人为了掠夺土地和西伯利亚地区的珍贵皮毛,推动沙皇政府对西伯利亚地区进行军事冒险。到19世纪30年代,其才开始工业革命。沙俄虽然在经济上比较落后,但当时是国际反动势力的主要堡垒,有欧洲宪兵之称。它不但疯狂破坏欧洲的革命运动,而且是最早侵略中国的国家之一,早在17世纪中叶的时候,它就武装侵入我国的黑龙江流域和贝加尔湖以东地区。1689年,中俄两国通过谈判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两国东段边界线。但其并不满足,此后一直觊觎对中国进行侵略。
美国是资本主义世界的后起之秀。美国原来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华盛顿率领北美13个州的人民进行了独立战争,到1776年7月6日宣告独立,建立了美利坚合众国,并很快进行工业革命。特别是在19世纪初叶,美国利用欧洲混战的机会,迅速发展商业,获取巨额利润。在1805年,美国掌握国际贸易的三分之一。有了一定实力后,美国也开始实行扩张政策。1835年,美国组织东印度洋舰队,开始对亚洲执行炮舰政策。
总之,在鸦片战争前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携工业革命的雄风,蒸蒸日上(见下图)。
|
中国 |
世界(英国) |
|
总体状况 |
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危机四伏 |
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崛起 |
|
具体表现 |
经济 |
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土地高度集中、兼并严重,政府财政困难 |
完成工业革命,生产力水平最高 |
政治 |
官场腐败,卖官露爵 |
确立了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
|
军事 |
装备陈旧,军备废弛 |
装备先进,成为海上霸主 |
|
外交 |
闭关自守,闭目塞听 |
对外扩张,加紧殖民侵略 |
鸦片战争的爆发不是偶然的,它是在清朝封建统治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刻,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在工业革命后在全球进行对外扩张、开拓殖民地和海外市场的必然结果。19世纪上半期,中国的周边国家和邻近地区,陆续成为它们的殖民地或势力范围。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古老国家,自然成为殖民主义者侵略扩张的新对象。
二、西方列强的入侵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
㈠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链接:英国议会惊险通过侵华提案)
1、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概况
自从15世纪末欧洲通东方的新航路开辟以来,西方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先后到过中国。但由于远隔重洋,交通不便,各国与中国的贸易额都不大。
只有英国,由于占据了印度这个仅次于中国的亚洲东方大国为殖民地,建立了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向中国倾销商品的最有利条件。但是在鸦片战争前,因为中国是一个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帝国,对外国商品的需求量有限;同时也因为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暂时限制了对外贸易规模,给英国商品向中国输入以顽强的抵抗。加上中国人传统的消费习惯和英国商人对中国国情的陌生,在早期的中英贸易中,中国一直出超。
当时英国输华的商品主要是纺织品、金属制品和从印度运来的棉花,除金属制品和棉花能稍有盈余外,大宗纺织品多是亏损。而英国又亟需中国的茶叶、生丝等商品,不得不花费大量白银购进。直到19世纪30年代初,出超额每年仍在200-300万两白银以上。这对英国来说,这种贸易格局当然是他们不能容忍的,就想办法改变。
2、罪恶的鸦片贸易
⑴英国的鸦片走私
英国殖民者对于贸易上的逆差极不甘心,想方设法扭转不利局面。最后,他们选准了鸦片。鸦片学名罂粟(俗称大烟,又称阿芙蓉),是一种强烈的麻醉剂,可做药材。少量使用,有止泻、镇痛、提神等效用。中国原来把它作为安神止痛的药材使用,称为洋药。但鸦片又是一种毒品,含有大量使人麻醉的吗啡和尼古丁,而且吸上了瘾就不易戒除,使人体力日衰,精力消耗,骨瘦如柴,甚至死亡。
因此,鸦片贸易是名副其实的贩毒活动。当时,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有着便利的地理条件,其殖民地印度的一些地方,是鸦片的主要产地,这比从其本土贩运其它商品要便捷得多。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政府,其收入的1/7是从鸦片贸易中得来的。
从19世纪初起,鸦片贩子从印度的加尔各答等地,不顾清政府的多次禁令,贿赂清朝官吏,以广州黄埔为中心,以停泊伶仃洋面的趸船为据点,用快蟹、扒龙等特制快艇把鸦片走私到中国。20年代后,走私范围逐渐从珠江口外扩大到东南沿海,甚至远至辽东半岛。据统计,输入中国的鸦片,1800年至1820年平均每年输入4200箱,1821年至1829年平均每年为1.9万箱,1830年至1840年平均每年为2.4万箱。(李伯祥《关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鸦片进口和白银外流的数量》载《历史研究》1980年第5期。) 价值3000~4000万两白银。 由于英国对华输入鸦片数量激增,从19世纪30年代起,在它对华贸易总值中,鸦片就占到1/2以上。
(展示:鸦片贸易增长表)
见英国的鸦片贸易有利可图,美、法、俄等也积极参与贩卖。使鸦片潮水涌向中国,打破了中国对外贸易的优势,导致大量白银外流。
⑵鸦片贸易对中国的危害
鸦片贸易给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造成巨大危害,吸食鸦片是近代中华民族的灾难,随之出现了空前的民族危机
第一、 改变了中国对外贸易的长期优势,使白银大量外流
通过鸦片贸易,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变入超为出超,变劣势为优势,中国则变出超为入超,变优势为劣势,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到鸦片战争前夕,中国每年的白银外流量起码在一千万两以上。
白银大量外流引起了一连串的社会恶果:最直接的是造成银贵钱贱。当时清朝实行的是银钱并用的双轨制,白银外流使得银钱比价变动,例如1794年白银一两兑换铜钱一千文,到1838年时就需一千六、七十百文铜钱,而百姓向政府缴纳赋税时须折成白银,这样他们实际上要多交百分之六、七十的赋税,大大增加了负担;由于银价上涨,各省拖欠的赋税也就日益增多,这势必造成财政危机;由于加剧了人民的贫困,使本来就很有限的社会购买力更加减缩,工商业更趋萧条和衰落。
第二、 使清朝统治者更加腐化,更加剧了国家危机
在鸦片的吸食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各级官僚。鸦片战争前夕有人估计,在京官中有十分之一、二,地方官中有十分之二、三吸食鸦片。许多官兵也吸食甚至贩卖鸦片。正如马克思所说:浸透了天朝的整个官僚体系和破坏了宗法制度支柱的营私舞弊行为,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偷偷运进了天朝。(《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6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统治者营私舞弊,中饱私囊,任意挥霍,最终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激化阶级矛盾,更加重了清朝统治的危机。在当时面临外国侵略危险的情势下,这种危机是和国家、民族的危机密不可分的。
第三、 毒害了国人的身心健康,摧残了社会生产力
鸦片输入中国初期,只在沿海一带行销。后来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导致从沿海直至内地的大小市镇,贩卖和吸食鸦片的烟馆,象毒菌似地滋长起来,蔓延到全国十几个省。鸦片烟不仅使一些贵族、达官、豪门富户和纨绔子弟拜倒在烟榻上,还扩大到其他各色人等,如宫廷太监、幕友、差役、僧侣、道士、商贾、娼妓等,甚至波及一般劳动者。八旗、绿营的一些兵弁则号称两杆枪,即生满锈斑的火药枪和油光铮亮的大烟枪,每天醉生梦死,过着糜烂无耻的生活。据统计,1838年全国吸食鸦片的人数达200万以上。鸦片在当时对中华民族身心的危害是无法计量的。劳动者是生产力的首要因素,众多的百姓被损害身心,这本身就是对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摧残。此外在一些省份农村的某一些地方,也开始种植罂粟,良田沃土为毒物所占,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同时也促使烟毒进一步扩散,形成恶性循环。
3、正义的禁烟斗争
鸦片烟毒流入中国,侵害中国社会,理所当然地激起中国人民的愤怒和反对,也引起清朝政府的严重关切。清政府出于自身统治方面的考虑,早在鸦片尚未泛滥的时候,1729年(雍正七年)清政府就开始诏令禁绝鸦片烟。到1834年,清政府共发布了15次禁烟令。但基本上流于空言,未见实效。究其原因,一是鸦片贩子因大利所在不肯放弃,千方百计地破坏禁烟;二是官员中有许多人与鸦片有直接或间接的利益联系,不愿禁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由于鸦片泛滥已经危及清王朝的统治,在清政府内部就如何解决鸦片泛滥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1838年11月,道光皇帝命令林则徐进京,商议禁烟方略。经过8次讨论,终于下定决心,于12月31日,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节制广东水师,前往广州查禁鸦片。由于得到皇帝支持,严禁派暂时占优势。林则徐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投身到禁烟第一线。林则徐受命之后,于1839年初辞别故人出京,于3月到达广州。当时广州人民群众禁烟的呼声和反侵略斗争的情绪十分高涨。两广总督邓廷桢,本来因感伤于多年禁烟的不奏实效消沉。林则徐的举动,使他很受鼓舞。他表示愿与林则徐配合,齐心协力扫除中国大患之源。因此坚定地站到禁烟派一边。
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邓廷桢的配合下,林则徐主持在虎门海滩销毁收缴的鸦片。虎门销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外国侵略的坚强意志,也是对西方殖民势力的一次沉重打击,它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奋斗的史册。
4、鸦片战争的爆发及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中国禁烟的消息传到英国,英国政府决定武装侵华,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 懿律和查理•义律作为同清政府交涉的正、副全权代表,并任命懿律为侵华英军总司令,经过一系列战争部署,于1840年6月发动了侵华战争。
⑴鸦片战争的进程
第一阶段,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义律与琦善签订了《穿鼻草约》,历时7个月。主要过程是英军进攻长驱直入抵达天津,清政府内部投降派占上风,道光皇帝听信谗言,将林则徐革职拿问。
第二阶段,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到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为止,历时4个月。主要过程是清政府对英宣战,道光皇帝派出钦差大臣,但进展不利;英军先发制人,奕山妥协,与义律订下《广州和约》。
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进攻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签订《南京条约》为止,历时一年。主要过程是英国扩大侵华战争;道光皇帝左右摇摆,前线战场损兵折将,清政府不得不签订城下之盟。
⑵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
以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南京条约》为标志,鸦片战争以中国失败宣告结束。失败的原因和由此带来的教训是深刻的。
鸦片战争之初,英国用于陆地作战的军队约4000人,海军舰船军队约3000人,总兵力约7000余人;战争结束时,英军总兵力增加到约2万人。与英国侵略军相对抗的清军,总兵力达约80万。发生战事的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四省原驻军,加上增援的外省兵力,共约25.8万人。上述数字表明,清军无论是总兵力还是发生战事的四省兵力,与英国远征军兵力相比,都占有绝对优势。
况且,鸦片战争是英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完全是反侵略的自卫战争,中国爱国军民也进行了英勇抗击。但结果是正义遭到了惩罚,野蛮亵渎了文明。这是为什么呢?
(设问: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客观原因是英国综合国力强大:鸦片战争时,英国已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是清王朝的腐朽落后: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综合国力衰弱,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战争领导者清朝统治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用人不当等,终于导致战争的节节失利。
任何一个民族要想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就会被世界历史所淘汰。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惨痛历史说明:落后就要挨打,腐败就要亡国。这是后人要从鸦片战争中必须吸取的一个刻骨铭心的深刻教训。
⑶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毛泽东曾经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界标。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政治上独立自主的主权国家,清政府可以完全行使国家主权而不受外国干涉;战后,不仅中国的领土完整被破坏,国家主权也从多方面被侵害,已经丧失完全的独立自主地位。
①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南京条约》中,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开了列强逼迫中国割让土地的先例,在后来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英国又强迫中国割让了九龙司、俄国割占了中国东北15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使中国的领土主权遭到空前的破坏。
②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所规定的绝大部分进出口货的税率,都比鸦片战争前大大降低。税率的降低,有利于英国倾销其工业品和掠夺农产品,中国海关开始丧失保护本国工农业生产的作用。
③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五口通商章程及海关税则》规定,英国人在中国犯罪时,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领事)照办。中美《望厦条约》增添了美国侨民犯罪须由美国领事逮捕,以及美国人与其他外国人在中国发生的一切诉讼,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均不得过问等内容,这破坏了中国的司法主权。
④破坏了中国的贸易自主权
中国被迫开放5个通商口岸,废除公行制度等,破坏了中国贸易自主权,使这些通商口岸实际上成为帝国主义吸取中国人民血汗的基地。
⑤片面最惠国待遇,破坏了中国的外交主权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但是中国却无权反过来享受英国的同等待遇,这破坏了中国的外交主权。
㈡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1、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是一个独立而又衰败的封建大国;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重大变化,逐渐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所谓半殖民地,是相对于殖民地而言的。它是指一个国家形式上有自己政府,但是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的社会形态;所谓 半封建,也是相对于完全封建而言的。它是指形式上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但实际上社会状态已逐渐近代化,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在不断发展壮大。
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使本来领土完整、主权独立的中国,沦为表面上独立、实际上受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的半殖民地国家。
另一方面,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原有的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经济结构起了很大的解体作用,资本主义在中国有了初步的发展,中国由一个完全的封建社会变为了一定资本主义成分的半封建社会。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从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可以看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以下一些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一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利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而且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的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后来,帝国主义国家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状态。
第六,在资本一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㈢ 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
随着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不过,地主阶级本身也发生了某些变化。比如,晚清时期,由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现了一批因军功而升迁的官僚地主。曾国藩的湘系集团、李鸿章的淮系集团的将领。又如,由于近代城市的发展、农民战争的冲击和乡村社会的动荡,有些地主从乡村迁往城市成为城居地主。不过,大多数地主仍主要依靠地租剥削生活,一些城居地主也往往是兼营土地、高利贷和工商业。
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的加剧,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有些农民破产或失去土地后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近代中国的农民由于社会地位低下,受压迫、剥削严重,所以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其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狭隘等阶级局限性,农民单凭自身的力量不可能求得解放。
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它的来源主要是城乡破产失业的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中国工人阶级最早出现于l9世纪40至50年代外国资本主义在华企业中,因此先于中国的资产阶级产生的。在19世纪60年代后洋务派创办的大型军用工业和民用企业以及70年代以后的中国民族企业中,又雇佣了—批工人。早期中国工人阶级人数不多,却是中国新生产力的代表。它身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工资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恶劣,受剥削最深,革命性最强,而且它还有组织纪律性强、集中、团结、与广大农民有着天然联系等优点,因此是近代中国最革命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它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在原有手工业工场比较发达的基础上,由手工工场主和包买商等演变而成,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影响和刺激下,主要由一些买办、商人、地主、官僚投资新式企业转化而成。
近代中国的买办,是半殖民地中国的产物。他们最初是充当通商口岸外国洋行的雇员和代理人,在帮助外国资产阶级积累资本的过程中,通过获取佣金、分红、利息等手段积累财富,并利用与外国侵略势力及封建势力的密切关系,提高自己的政治、经济地位。由于同外国资本主义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他们有的投资附股外国洋行,有的则投资洋务企业或协助洋务派官僚创办和经营企业,也有的直接创办和投资于民族工业。
中国资产阶级的来源不同,构成比较复杂。其中有一部分是官僚买办资本家。他们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利用政治特权和与外国资本的紧密联系,在剥削劳动人民和挤压民族资本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由于原始积累不足,大多数企业规模小,设备落后,并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及官僚买办资产阶级的压迫,发展缓慢,始终不在中国社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民族资产阶级同外国资本主义、封建主义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工业不发达,商业畸形发展,工业资本家未能成为资产阶级的主体。有的资本家同时在农村占有大量土地,兼营封建剥削,或者还保留着封建官职、官衔和功名,从而集地主、官僚、企业主的身份于一身。
正因为如此,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政治上表现出两面性。他们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既有矛盾、斗争的一面,又有依赖、妥协的一面。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者在斗争中保持中立,但是没有革命的彻底性,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三、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面临的主要任务
㈠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矛盾,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状况。既有内部的,又有外部的,既有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近代中国由于出现了民族工业,也就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样两个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对立的阶级矛盾。主要表现有:中华民族与资本一帝国主义的矛盾,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派系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等。
在这些社会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中国近代社会的两对主要矛盾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勾结、扶持封建势力作为它们统治中国的支柱。除了帝国主义割占的地区和直接管理的租界、租借地以外,它们主要是通过中国政府当局和各地的官僚、军阀来统治中国人民。
㈡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
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必须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两个任务的主题、内容不一样,不能互相替代;但又息息相关,不能分离。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变民族遭压迫、人民受剥削的地位和状况,是要从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统治秩序,解决生产关系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怎样才能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必须首先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决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攫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决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合统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近代中国曾有不少人希望通过改良的途径挽救中国的危亡,如维新变法运动以及立宪运动等,但统统行不通。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等,也是在进行改良的努力归于失败、对当权者幻想破灭的情况下,才走上革命道路的。
思考与练习:
1、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
2、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3、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4、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相互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