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体制,发展经济
本讲制定人:刘丽娟、蔡正丽 教研组长签字: 授课教师签字:
【目的要求】
(1)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
(2)熟悉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方法和路径。
(3)了解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针,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和创新。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4)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教学难点:
(1)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2)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健全。
(3)正确认识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具体做法。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践
【教学时数】理论6学时
导入:提问式: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区别?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指在一定区域内(通常为一个国家)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是一定经济制度下国家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的具体形式或者说就是一个国家经济制度的具体形式。就它的直接含义来说,是一定的经济(包括生产、分配、流通)的组织形式、权限划分、管理方式、机构设置的整个体系。
经济体制主要包括所有制形式、管理权限、管理方法、经营方式等。主要包括三个基本要素:即所有制关系、经济决策结构、资源配置方式。
相同社会经济制度的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可以采取不同的经济体制。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建设社会主义应当实行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有一个历史的探索过程,经历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
什么是计划经济?(插播视频--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沈阳电缆厂和沈阳冶炼厂)
——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
建国初期我们为什么选择计划经济?
我国原有的经济体制是在20世纪50年代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逐步形成的。其形成有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看,我国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计划经济是苏联第一个实行的,当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苏联的工业产量迅速跃居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发生大危机时,全世界只有苏联一支独秀;当时我国经济结构简单、科技水平不高、社会利益关系相对单纯。
从主观条件看,当时在理论上普遍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
怎样评价计划经济?
不可否认,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曾经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为后来我国工业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1)在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通过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了国家重点建设。
(2)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物质基础。
(3)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但是,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经济联系日益复杂,技术进步步伐加快,人民生活要求提高,这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而且越来越明显。主要弊端是:(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存在着严重的平均主义现象;(4)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这就造成了企业缺乏应有的自主权,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职工吃企业的“大锅饭”,严重压抑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条件的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0世纪50年代以后,几乎所有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都在探索怎样进行改革的问题。1953年3月斯大林逝世后,鉴于苏联全国食物、日用品和住房的短缺等严重状况,马林科夫等苏共领导人就已感受到改变国内政策的必要性,从1953年开始采取增加日用品生产,发展居民住宅建设,扩大商业销售网点,降低农业税收标准,加速开垦生荒地等等一系列措施,对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政策进行调整。中国新一代领导集体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也开始进行反思。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兼顾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三个方面利益。
毛泽东提出要搞“新经济政策”,认为俄国新经济政策结束的太早了。
针对有人提出要消灭商业、货币的错误观点,毛泽东指出: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
针对“一平二调”的共产风,毛泽东提出: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
陈云:“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思想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思考:经济体制改革要从理论上解决什么问题?
我国对适合要求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探索,50年代中期以来一直没有停止过,其核心是寻求解决正确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的方法。(插播视频:计划与市场)
改革开放后,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邓小平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
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突破了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大一统的计划经济观念,形成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这一时期,在占主体地位的国有经济内大体上保持计划经济的基本架构,不采取重大的改革步骤,而把改革的重点放到国有经济以外的部门去,即在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中开辟市场经济的新园地作为补充,建立市场导向的新体制。
第二阶段,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突破了长期以来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重新解释了计划经济的内涵。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认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三大强调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总体上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插播视频:邓小平谈市场经济)
第三阶段,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初视察南方时,直截了当地阐述了他对于计划与市场问题的基本观点,即“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案例:意义深远的五元股
1986年11月,被称为美国五大证券交易所之一的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霖率代表团前来北京参加中美金融市场研讨会。范尔霖来北京前就有一个愿望:与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见面,并给邓小平带了两件特殊的礼物。
范尔霖如愿以偿。11月1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他和代表团的其他成员。会见中,范尔霖表示,美国的企业界和金融界对到中国投资很感兴趣,愿同中国的金融界加强合作。邓小平说,美国在投资方面有足够的知识,但还要看是否有勇气。
范尔霖将一枚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章送给邓小平。他告诉主人,佩戴这枚证章可以在纽约证券交易所通行无阻。同时,他还送给邓小平一本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证券样本。
从当天的电视新闻中,人们看到邓小平也向范尔霖赠送了一份小礼物。邓小平送给客人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当时国内新闻并没有报道,而国际新闻媒介却异常重视,称邓小平此举是中国将推行股份制的一个信号。因为邓小平送给范尔霖的是刚刚由上海证券交易所发行的新中国第一份股票——飞乐股票。
精明的“证券大王”拿到邓小平送的这张面值只有5元人民币的股票,立即改变行程,专程又去了一趟上海,到改革开放中第一个出现的证券交易所办理了正式转让手续。
股票,有人说它是市场经济的一个象征,这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视为资本主义经济独有的东西。邓小平选择中国自己发行的股票送给范尔霖,其意义非同小可。
一个月后,邓小平在一次听取经济情况汇报时,对金融改革问题发表了意见。他指出:“金融改革的步子要迈大一些。要把银行真正办成银行。”他又专门谈到了证券、股票这些东西能不能搞的问题。他说:“金融问题,我们知识不足,可以聘请外国专家做顾问嘛。”他对在座的中央领导同志说,其实,许多经营形式,都属于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手段、方法,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所用,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所用,谁用得好,就为谁服务。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江泽民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央党校讲话中,主张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
十四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勾画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蓝图和基本框架。
至此,系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此形成。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案例:起起落落看物价上涨
起起落落太频繁的物价在2012年一直让市民们纠结个不停。特别是农产品价格可以说是跌宕起伏。从2010年的“蒜你狠”、“豆你玩”、“萍什么”到2013年持续上涨的叶菜类和肉价,虽然CPI涨幅一直持续回落,但老百姓面对不时上涨的肉、禽、蛋、菜等日常消费品,难免会产生“每天遇到物价上涨,顿顿遭遇通货膨胀”的感受。
讨论:怎样控制小农产品的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的因素主要有4个:一是货币因素,货币的发多使市场热钱流动量增加,这是一个世界性、普遍性的问题;二是长期因素,我国在城镇化、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社会生产资源,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金快速向城市流动,导致农业、农村方面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少,造成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有了一个长期的趋势和合理的过程;三是临时因素,今年以来,气候异常灾害多发,比如蔬菜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就是因为灾害的影响;四是炒作的因素,因为货币发多了,游资总需要找一些出路,在一些农副产品、小农产品临时减产,供求紧张不平衡的时候进行炒作。上半年的大蒜、绿豆就是炒作的结果。“煤、油、粮等基础价格上涨必然推动新一轮的物价上涨。”
国务院从控制货币供应量、发展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加强监管等方面入手,对稳定物价总水平作出全面部署,要求密切关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对价格走势的影响,及时发现价格波动异常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把物价涨幅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内,坚决防止物价过快上涨。
从国家应对物价上涨的政策上来看可分为两大类措施,一是市场调节恢复价格,二是国家宏观调控加强监管。所以说计划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我们要正确认识计划于市场的关系,在邓小平理论中做了如下阐述: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现代经济中两种资源配置方式)。邓小平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作为经济调节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但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如计划经济不能有效解决效率和激励问题,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会引发恶性竞争、短期行为、道德缺失等。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继续丰富和发展。
1997年十五大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确定下来。
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2007年党的十七大要求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代市场体系和宏观调控体系。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辨析:市场经济有没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分?党的文件给市场经济戴上一顶“社会主义”的“帽子”,有没有什么实质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一方面它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另一方面,它又必然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特征。
案例:商家打折促销的行为政府应不应该管?——链接视频:京东返券热潮
京东购物返券促销被指连环套用户陷温柔陷阱
“全场满200元送300元”,网络商城最近的返券促销活动越来越火爆。自从前一段时间光棍节引出今年第一波返券促销集中爆发期后,一些知名网购网站陆续推出看似很大的促销力度,如当当网打出“满100元送200元”、“满200元送400元”的标语,京东商城也推出了“满百送百”活动。
日前,在温州某医院上班的陈女士抵挡不住网络商城如此高额返券的优惠,在京东商城下单,参与了“买200元送200元”活动。等她看清楚了返券的使用规则,才开始犯嘀咕。
原来,在京东商城“买百送百”活动中,赠送的200元为该商城的代金券,分为4张。消费者如要使用50元的券,必须先在京东商城购买200元的商品后才能使用,所购商品必须是图书、音乐等。更为苛刻的是,这些券“发放到账户之日起15日内有效”。京东商城客服明确表示,该规则即为消费者在收到券的15日内必须使用,否则系统将自动删除返券。
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消费者买了200元商品,再把获得的200元券用完,一共需要支付1000元,减掉最早一笔的200元消费,相当于京东商城给消费者打了8折。
商场返券促销,打折、买一送一等营销手段都是商家基于市场行情所采取的一种市场化行为。这些促销手段让消费者有便宜可图,政府该不该管?
市场经济是自由竞争经济,企业行为自主化,但同时也必须要注意遵守法律。眼下商场返券促销确实存在一些问题,促销方式不规范,消费者容易受骗上当,有人利用促销行为谋取不当之利,这些问题确实要解决,并且是政府“有形之手”应该管的。
有关部门可以出台一些措施、规定,对商家的返券促销活动提出要求,予以规范,并加强督促检查,对违反规定的商家实施处罚;也可以加强宣传引导,对消费者进行规劝提醒,引导理性消费。
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有: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市场发展开放化、保障制度社会化、市场竞争公平化等。
同时,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和精神文明紧密结合在一起,体现的制度特征主要表现是: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公平竞争,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既鼓励先进,促进效率,合理拉开收入差距,又缓解社会分配不公,防止两极分化,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3)在宏观调控上,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制度是有区别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所有制制度,即所有制结构,它是决定经济关系中最基本的东西。经济制度除包括基本经济制度即所有制结构外,还包括分配制度以及其它经济制度等等。
这里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而不是笼统的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进程中一个特定的阶段,有它特殊的历史背景。至于将来社会主义发展得比较成熟后,是够格的社会主义是否还适用,可以留待将来去研究。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问题,实质上就是所有制问题。在所有制结构问题上,过去很长一段时间, 存在错误的认识,盲目追求“一大二公三纯”,实行了一些超越我国社会发展阶段的错误政策,如重全民、轻集体、排挤个体、消灭私营,急于过渡,盲目求纯,几乎形成公有制一统天下的局面,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
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具体表现有三:
第一,社会性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方向,对此不能有丝毫动摇和怀疑。邓小平曾多次指出:“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第二,社会发展程度。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要求,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必然结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生产力还不发达的阶段。总的来说,我国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经济管理水平和手段还相当落后;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很不平衡,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自动化、现代化的先进手段,机械化、半机械化的生产手段以及手工操作的简陋工具等多层次的生产力同时并存。这就决定了我国在公有制占主体的前提下,必须长期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必须按照“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来检验和评价所有制结构。实践证明,我们现在所实行的所有制结构,比改革前那种公有制一统天下的所有制结构,更能适应并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化
年份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
1978 56.0 43.0 1.0
1993 41.0 44.0 15.0
1996 40.8 35.2 24.0
2006 42.0 23.8 34.2
通过图表我们可以看到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逐年上升,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确定。
案例:俄罗斯私有化教训多
俄罗斯私有化走过了十多年,急风暴雨式的私有化进程使俄罗斯从苏联的废墟中重新站了起来。对于普通百姓来说,这是一段挥之不去的苦涩回忆。
俄私有化风风雨雨十几年
俄私有化进程分为“小私有化”和“大私有化”。私有化从小型国有企业入手,然后推行到大中型国有企业。
走过了十几年风风雨雨的私有化道路,俄所有制结构和产权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非国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体系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框架,美国和欧盟于2002年夏秋分别承认了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到2002年1月1日,共有13万家国有企业实现了私有化,占私有化之前全部国有企业总数的66%。国有企业成分从1990年的88.6%下降到10.7%,私有成分则从当时的1.2%上升到75.8%,集体与其他混合成分从10.2%变为13.4%。
俄总统普京执政后,承认私有化政策有失误,但他同时也反对重新国有化:“今天根本谈不到、也不应该谈重新分配俄罗斯财产的问题,如果我们允许重新分配财产,遇到的问题和造成的损失可能比过去搞私有化时还要大。”至于在私有化过程中出现“违反法律”的事实,那么检察机关应当予以追究。
俄私有化继续向前走
近年来,俄仍在继续私有化进程和扩大私有化规模。根据俄政府2003年8月制定的未来3年的私有化计划,有1000多家国有公司被列入私有化名单,俄还将对国家控股权少于25%的一些企业进行私有化。2005年,俄将对国家控股权占25%到50%之间的企业进行私有化。2006年,还将出售非战略性企业中国家所持50%以上的剩余股份,预计到2008年完成整个私有化进程。
今年7月29日,俄政府通过了2005年私有化计划和2007年前的私有化基本方针。根据该计划,全俄9222家国有企业中的1324家将在2005年实行私有化。此外,国家还将出售在566家股份公司中所持有的股份,国家在投资通讯公司、俄罗斯航空公司等大型企业中的股份也将出售,但对于一些重要的保证国家安全利益的战略性企业,俄政府将不会对其进行私有化。普京于8月7日签署了“关于确定国有战略企业和战略股份公司”名单的命令,514家国有战略企业和549家战略股份公司榜上有名。列入名单的这些企业和公司只有总统特批才能出售。
俄私有化过程几大教训
有俄罗斯问题专家尖锐地指出,现在回过头看,俄罗斯人的悲剧在于:他们一夜间告别了过去,却不知道今后路在何方;他们向往西方,却不知道如何从此岸到达彼岸。当时代表社会主流的“改革派”盲目地以为,只要照搬西方的自由市场模式,就能够在短时间(比如说“500天”)内实现俄罗斯民族的快速振兴。他们认为,激进的改革虽然会带来经济下降,但下降将是短暂的,长痛不如短痛。结果,“休克疗法”把俄罗斯推向了经济崩溃的边缘。
普京曾指出,沉痛的教训证明,“将外国课本上的抽象模式和公式照搬到俄罗斯,不可能进行真正的改革”。“休克疗法”在俄罗斯的失败说明脱离本国国情、盲目仿效西方的经济模式和理论,是无法医治俄罗斯经济顽症的,俄罗斯必须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改革之路。
首先,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据统计,俄在私有化期间的损失总计为9500万亿卢布,约合1.7万亿美元,其中经济损失为1万亿美元,社会损失为0.7万亿美元。这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相当于二战期间损失的2.5倍。有专家估算,由于低价出售国有资产,国家损失至少1万亿美元。据俄权威人士披露,价值2000亿美元的500家大企业实现私有化的收入只有72亿美元。例如,拥有3.4万多名职工的大型国有机器制造企业乌拉尔机械制造厂仅卖了372万美元,拥有5万多名职工的车里亚宾斯克拖拉机厂只卖了220万美元,而欧洲国家一个中型面包厂价值就达200万美元。此外,经济转轨后,流到国外的资金至少有3000亿美元,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国有资产转化而成的。
其次,经济长期衰退。伴随着私有化及其他一系列改革,俄经济出现了连续7年的雪崩式滑坡。据统计,俄经济转轨10年中,有7年经济是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近40%,工业下降46%,农业下降40%,国内生产总值降幅超过俄历史上降幅最大的三个时期。俄相当多的人士批评丘拜斯等人的私有化政策,“为了私有化而私有化”,“完全不顾经济效益和社会后果”。
再次,贫富分化加剧。俄罗斯在短期内出现了极少数人暴富(多为非生产性手段)、绝大多数人赤贫的畸形社会,私有化成效甚微。受益者只是像三M公司总裁马夫罗季那样一些极少数证券投机商,他们以每年100亿—200亿美元的规模聚敛钱财。人们过去几十年辛辛苦苦的积蓄顷刻间化为乌有,生活水平直线下降,绝大多数人被“休克疗法”抛入低收入阶层之中。2002年上半年,占俄人口总数10%的最富有阶层的收入占全民总收入的32.9%,而10%的最贫困居民收入仅占全民总收入的2.3%。据调查显示,真正在私有化中分得好处的只有70万—90万人。
还有,形成了控制国家重要经济命脉和染指政治的金融寡头。在私有化初期,一些企业是全部或部分无偿转让,或低价转让,企业经理层与官员相勾结,利用法律和管理漏洞攫取国有财产,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获益的多是各级官僚和原企业的管理层,他们轻而易举地将昔日的“管理权”变为“所有权”,从而完成了一场“不流血的财产大革命”,金融寡头正是在私有化过程中形成的,迅速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扩张,形成了俄罗斯特色的寡头政治。
最后,经济转轨以来,俄罗斯的综合国力和产业竞争力均呈不断下降趋势。普京在纲领性文章《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承认,俄罗斯已不属于当代世界中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20世纪90年代俄国内生产总值下降近50%,仅相当于美国的1/10,中国的1/5,俄罗斯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正在被推入第三世界的行列。俄罗斯的经济结构更加畸形,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产业仍然是工业化时期形成的基础工业。结构失衡和技术落后,使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大大降低,特别是被挤出了科技含量高的民用产品市场。俄在这一市场上所占的比重不到1%,而美国占36%,日本占30%。
俄私有化进程不可逆转
尽管俄私有化存在种种问题和出现了一些不良后果,但有专家指出,俄私有化进程将不可逆转。
首先,私有化奠定了新的经济增长基础。私有化迫使新的所有者适应由国家给“米”下锅到市场找“米”下锅的经营方式转变。近5年俄经济走出低谷,步入稳定增长轨道。2001年,私有企业就业人数达到3115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47.9%。
私有化促进了新的市场调控机制的形成。私有化使经济非官僚化、经济法制化进程加速,政府机构不断“瘦身”,逐渐成为“小政府”。此外,私有阶层及新型社会价值形态基本形成。总之,俄私有化进程尚未完成,私有化作为俄的基本国策不会改变,更不会发生逆转,还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进行下去。
(链接视频:习近平访俄——当“中国梦”遇上“俄罗斯梦”)
思考:我国为什么要把非公有制经济纳入基本经济制度之中?
教师总结:同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一样,非公有制经济也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因此也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在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兼有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
我们既不能因为公有制以外的其他经济成分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而将它们排除在基本经济制度之外也不能因为它们属于基本经济制度而认为它们也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经济的性质。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公有制经济是指由国家代表全体人民对生产资料行使共同所有权或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经济形式。
长期以来,对公有制的理解局限为只有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两种形式,这种理解是同改革开放以前过于单一的所有制结构相适应的。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所谓国有经济,是指由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形式。它同较高的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基本上实现了劳动者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的平等,消灭了剥削。
所谓集体经济,是指由部分劳动群众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一种社会主义公有制形式。它是劳动群众根据自愿互利原则组织起来的,实行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合作经济组织。集体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所谓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在我国,“混合经济”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亮点。多种经济成分通过股份制、公司制等现代企业制度互为交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近年来,外资、个体、私营经济与公有制经济出现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趋势,促进了混合所有制的形成。
辨析:公有制“主体地位”,就是公有制的多数地位
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目前有各种否定公有制为主体的错误观点:公有制为主体“可以逐渐淡出”,主张先以“主导”取代“主体”;股份制等于公有制,主张以“股份制为主体”取代公有制为主体;应将公有制为主体从社会主义定义中抽掉;主张用“二次分配”取代公有制为主体。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这是由公有制的性质和它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具体来说:第一,公有制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第二,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经济基础。第三,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社会主义国家整体利益、社会利益和长远利益的保证。第四,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前提,也是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更重要的是实践证明它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保证。
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有全面的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注重质的提高。实际上,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不仅表现为数量上的要求,而且还表现为质量上的要求,即效益和竞争能力。公有制经济在质量上占据主体地位,就会有更大的活力,更能充分发挥公有制应有的作用。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其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主要是指控制那些能够影响和制约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产业,例如金融、交通、邮电、电力及基础性原材料等,这些产业中相当一部分带有较强的天然垄断性。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具体表现为发挥先导、支撑、渗透、示范、保障“五大作用”。所谓控制力,一是对起决定作用的稀缺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控制力;二是对经济运行态势的控制力;三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趋势的控制力。
3.公有制实现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就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回事,真正解决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的内在同一和兼容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能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后一个命题,前一个命题也就不能最终确立。
公有制经济与其实现形式是两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而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采取怎样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问题,它不具有“公”与“私”、“社”与“资”的区分。同样的所有制可以采取不同的实现形式,而不同的所有制可以采取相同的实现形式。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公有制采取了国有国营、集体所有集体统一经营的单一形式,从而扼杀了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挫伤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改革开放后,从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企业进行租赁、承包 、联合、兼并以及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试点,我国出现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社会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要努力寻找能够极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公有制实现形式。
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股份制是所有制的一种具体实现形式,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它虽然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但并不是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它的一些优点,如有利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融资,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等,反映的是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股份制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它不等于公有制,也不等于私有制,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的手中。由国家和集体控股,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质,发展这种股份制企业,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放大国有资本功能,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无论是绝对控股,还是相对控股,国家实际上都掌握着公司和主要人事、收益分配和重大决策的控制权,用部分国有资本控制着企业全部资本的运用,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股份制用得好,可以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
国有企业实行股份制,有利于实现政企分开,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机制,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和真正的市场主体;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解决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建立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国有企业改革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大阶段大体上从1979年到1984年,扩权让利,重点是调整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关系;第二个阶段1985-1992,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调动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第三个阶段1993年至今,使国有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和市场主体。
案例:铁道部改革,职能一拆为三
铁道部前世今生
1948年11月解放军名将滕代远任中国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铁道部部长,成为最早从军队转做经济工作的部长之一。
1949年2月中央军委铁道部在北平王府井南口霞公府挂牌办公。
1949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成立,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最早的部门之一。
1952年6月13日铁道部成立后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
1967年5月31日为了保障铁路运输畅通,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对铁道部实行军事管制,6月12日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又决定对全国铁路实行全面军事管制。
1970年7月铁道部、交通部和邮电部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
1975年1月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届一次会议后,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他从整顿铁路开始着手整顿全国各条战线。从这一年起,铁道、交通两部重新分立。
1983年底铁道兵集体转业并入铁道部,结束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当中一个特殊兵种的历史使命。
1986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丁关根提出铁路系统内部“大包干”的方针。
1988年1月24日由昆明开往上海的80次特快列车,运行至贵昆线区间时发生颠覆,88人死亡。
2000年时任铁道部部长的傅志寰提出了“网运分离”的铁路改革思路。
2005年3月中国铁路最大的一次内部改革启动,全国41个铁路分局全部被撤销,铁路进入“铁道部-铁路局-站段”的三级管理体制。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标志着西藏结束了不通火车的历史。
2011年7月23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发生。12月,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涉嫌严重违纪被免职。
攻克计划经济“最后堡垒”
铁道部曾被称为“铁老大”:既是政府机构,又掌握着铁路运营,资产总额数万亿元,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铁道部还拥有公检法系统,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封闭运行体系。因此,也有人形容其为“最后一个计划经济堡垒”。
政企分开,是此次铁道部改革的核心之一。不少代表委员提出,这也是释放铁路市场活力的根本举措,从而实现投资与需求的“再平衡”。
三大难题待解
如何防止“合而不和”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整合交通的大部门体制不仅仅是机构合并,而是要做到统筹调配,而不仅仅是机构在一个楼里,还是各管各的。下一步,就要在真正整合上下工夫。
目前,我国社会物流成本相当于GDP的18%,比发达国家高出一倍,成为物价的重要推手之一。随着铁路并入交通部,涵盖“公、铁、水、空”的大交通体系呼之欲出,如果“空铁联运”“海铁联运”等方式能有效推广,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将为整个社会带来福利。
如何防止“靠涨价还债”
2.6万亿元的高负债,2013年6500亿的投资预算,铁道部“很差钱”。而承担了债务主体的中国铁路总公司如何在投资建设和偿还债务之间取得平衡,备受关注。
铁道部部长盛光祖表示,改革与调价没有必然性。但专家表示,铁路具有公共性,政企分开后企业的盈利需求与公共利益应求取平衡点。
孙章认为,高负债,既有政策性、也有经营性的原因。政企分开后要把账本理清楚,公益性的要国家负担,经营性的要通过提高企业效益,来逐步消化。
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改革方案中,专门提到了建立健全运价改革和运输补贴等机制。代表委员建议,在普通客运领域应加大补贴力度,而高铁要增加定价的灵活性,“比如,春节过后客运量急降,可以考虑票价打折吸引旅客。虽然票价降了,但总收入不会少,铁路并不亏本。”
如何防止服务质量下降
从国际经验看,英国、法国等国铁路进行分拆和私营化之后,负债率进一步上升,对国家补助的索取增加,事故率上升,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反而下降。
专家表示,整合后的交通部铁路局从经营中抽身出来,专司标准制定和安全监管,避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利于从体制上保障铁路运营秩序和安全,因此,监管力度和效果会更强而非减弱。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非公有制经济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等。
案例:刘桂仙 体验第一个体餐馆
北京有个翠花胡同,翠花胡同里有个悦宾餐馆,悦宾餐馆的老板是个66岁的老大妈,名叫刘桂仙。
您可别小瞧了这位一脸褶子大字不识的刘大妈,20年前她就已经名扬京城,上电视上报纸,80多个国家的记者猫进这翠花胡同,找的就是这位刘大妈。
刘大妈是北京第一个领个体营业执照的个体户。
22年前的11月,共和国的历史在这里拐了个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命运,而且也改变了每一位北京市民的生活。
而这一切对于刘桂仙来说,也是毕生难忘的。1980年9月30日这一天,她领取了北京市第一号个体餐馆营业执照,然后用36元钱买了4只鸭子,做了几道菜,干起了改革开放后首都首家个体餐馆———“悦宾餐馆”。
当年18岁的刘桂仙怀揣着从奶奶那里偷的80个鸡蛋换来的盘缠跑到北京,心里其实只有一个十分简单的想法,就是不想在河北农村天天放羊种地了,她想凭自己的双手去外面的世界闯荡闯荡。刘桂仙压根儿就没想过到了北京会去炒菜,也没想过一炒就炒了一辈子菜,更没想到自己会是北京市的第一个个体户。
刘桂仙只知道家里穷,光靠老伴在食堂挣的70多块钱既要拉扯5个孩子又要照顾两边老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当时已学了一手炒菜好手艺的刘桂仙,正在某首长家中做菜。一次偶然的机会,首长对刘桂仙说,你们家生活这么困难,两口子又都会做饭,咋不开个饭馆呢?没想到首长就那么一说,刘桂仙可当真了。刘桂仙想了,论技术自己没的说,老伴面食也做得好,可那会儿都是国营集体的饭馆,哪听说有个人开饭馆的呀?刘桂仙怕国家不让她开,但急性子的刘桂仙有了念头后再也坐不住了,反复思考后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办办再说。就让儿子写了份申请书,亲自送到干面胡同的东城区工商局。
工商局的工作人员听完她的想法后,觉得不可思议:“你的胆子也太大了。我们没有文件和政策依据。你还是回去好好看孩子吧,这件事根本就行不通,我们是不会给你发照的。”
刘桂仙并未因此退却,反而更认准了办饭馆这条道,刘桂仙说,“文化大革命”弄得几个孩子上不了学,又怕孩子们学坏,就想带他们一块儿开饭馆,这对党没有坏处。何况饭馆开好了,对国家也好,对孩子也好,对自己也好呀!不是还可以向国家交税收吗?
刘桂仙一个月里每天都往工商局跑好几趟,逮着谁跟谁磨。但都是去一回,打退一回。人家办公,她坐着;人家看她一眼,她笑笑。用刘桂仙自己的话讲,就跟“耍赖皮”似的。直到有一天,工商局一个副局长终于对刘桂仙说:“刘大姐,你先回去吧,你的事我们再讨论讨论。”
在刘桂仙整整等待了21天后,令刘桂仙激动的事儿终于来了,东城区工商局副局长亲自告诉她:“你的事经过讨论已经批了。办照还得等几天,你就先开吧!”
■刘桂仙你这可是咱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啊……
“到什么时候,我也忘不了东城区工商局的那些干部,没他们我这个馆子开不起来!”刘桂仙认真地对记者说。
那时候粮油、豆腐都是计划供应,要买都得凭本儿、票儿。为此刘桂仙没少跑冤枉路。但都因当时国家没有相应的政策愣是办不下来,刘桂仙就自己一个人半夜跑到远郊高碑店等地方赶集进货,可由于餐馆生意实在太好,从乡下买的菜也只是杯水车薪。最后还是工商局的干部帮着刘桂仙把关系疏通好了。
“悦宾”餐馆的名字是工商局帮刘桂仙取的。当时的“悦宾”饭馆只是一间自家的住房,简单安了上下水,找来个大汽油桶盘了个灶,又从旧货市场买来几张歪歪咧咧的小桌子,回家钉巴钉巴铺上新的塑料布,还得有个冰箱啊!可东拼西凑的一点本钱都用光了,怎么办呢?
刘桂仙拿着户口簿到信用社想贷点款。可信用社说,你不行,要贷得找个担保人。正当刘桂仙手足无措时,又是一个刘桂仙都记不起来姓什么的工商局干部站出来,替她担了保,贷来500块钱,她就用这500块钱买了台处理的雪花电冰箱。
刘桂仙有一句话未曾忘记。在“悦宾”餐馆开张的头天一大早,东城工商局晋副局长专程赶到餐馆。他里里外外仔细地看了一遍,又问了问餐馆准备的情况,临出门时老晋对刘桂仙语重心长地说:“刘桂仙,你这可是咱北京第一家个体餐馆啊,要好好开,可千万别给政府抹了黑啊!”
■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悦宾”吃饭
刘桂仙的餐馆还没开张呢。消息已像长了腿似的,四邻八舍的人们就都知道了。开张那一天刘桂仙一开门,着实吓了一跳,好家伙,门外连着胡同里黑压压全是人,一看见门开就往里挤。
刘桂仙一看这么多人,又高兴又紧张。怎么办呢?屋里只有4张桌子,坐不开这么多人呀?没办法,刘桂仙只能让儿子搬个小马扎坐在门口,给那些排队的人发号,一拨儿再挨一拨儿。
刘桂仙清楚记得开张第一天的原材料是用置办家什剩下的36元钱买的4只鸭子。香酥鸭、麻辣鸭、炒鸭杂……刘桂仙头一天上的全是鸭子菜。老伴郭大爷现在还记得开业那天的情景,下班回家,一进胡同全是人,心里直犯嘀咕,别是出什么事了。进家一看才知道都是来吃饭的,原料没了他们也不肯走。有个日本《每日新闻》记者等了好长时间还眼巴巴地在店里坐着。怎么办?刘桂仙赶紧从邻居家要了几勺面,做开了打卤面。日本小伙子可乐了,稀溜稀溜竟吃了两大碗。
晚上关门后,点点钱,36元本钱,已由中午的50元,变成晚上的80多元。算算净赚40多元,相当于郭大爷一个月的工资了。
“悦宾”就这样一天比一天热闹,可是刘桂仙实在忙得不行了。当时又不敢雇人,老伴郭大爷只好和儿子、儿媳一起请假,帮着一块儿干,但慕名而来的顾客们还是让他们应接不暇……
刘桂仙只好定出了1个人10元钱的标准,要吃先预订。这样一来,中国人来得少了,来的大部分是外国人和记者。刘桂仙有个小本子,上面清楚地记录着当时到“悦宾”吃饭的有72个国家的大使和74家新闻单位的记者。
刘桂仙一下子适应不了那么多的人和事,有些事现在回忆起来都十分好笑。
刘桂仙说自己那时候没有经营头脑。当时记得一大盘鸭子卖6角钱,鱼香肉丝6角钱,用鸭架子做的白菜汤才卖1角8分钱。甚至原材料涨价了菜价也没变。做一桌席,开始定的标准每人7元钱,鸡鸭鱼肉大虾海参什么都有。来吃饭的外国人自己不干了,说那样刘桂仙就赔了,他们在国营饭店吃的标准要比“悦宾”高好多。
有许多外国人吃饭,结账时付外汇,美元、日元、法郎……什么都有。由于没见过外汇,刘桂仙不敢收还直说人家给的是假钱。
经常会有人问刘桂仙,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来“悦宾”吃饭?刘桂仙有着自己的看法。她寻思着其中多半是奔着新鲜来的。你想呀,当时全是国营馆子,人家可能是想吃吃这个个体饭馆做的菜与国营馆子的有什么不一样吧?
■副总理给“悦宾”建议还要弄一些下酒的凉菜
“悦宾”餐馆开张后生意一直不错,可刘桂仙心里总是不踏实,就怕万一将来政策有个什么变化,来个运动,自己这个做了“第一”的出头鸟还要被一枪打死。
1981年的春节,是刘桂仙一生中最高兴的时候,因为这一天刘桂仙的心彻底亮堂了。
大年初一,姚依林、陈慕华两位副总理来到了刘桂仙的“悦宾”餐馆。刘桂仙对当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姚依林和陈慕华在饭馆里坐了好长时间,他们先是把小餐馆视察了一遍,边看边询问饭馆经营的情况,并鼓励刘桂仙好好干。姚依林在看了餐馆的菜单后,还建议刘桂仙别光顾着做热菜,还要弄一些可以下酒的凉菜,这样既可以满足顾客的不同需求,又可以多赚钱。后来刘桂仙真的那样去做了,顾客们反映果然很好。
刘桂仙为了表达她那份激动的心情,还专门买了两大麻袋鞭炮,足足响了半个多小时。刘桂仙觉得中央首长能到她的小店来,足以证明党和政府是支持他们干个体的,这路肯定是错不了了,打那以后,刘桂仙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劲头更足了。就在这一年,刘桂仙又在离“悦宾”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面积更大的姊妹店———“悦仙”餐馆,营业面积一下子扩大了10多倍?
用刘桂仙的话讲,自打邓小平发表南巡讲话后,自己的胆子就越来越大,野心也越来越大了。但这野心绝不是害人的野心,而是正义的野心。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上的重要讲话更让刘桂仙觉得自己再也不能满足于开餐馆了。看着许许多多比自己晚起来的人不仅在经营规模上,而且在经营的多元化方面都超过了自己好多倍,这可不成,这不符合刘桂仙的脾气?
做生意总是很具体的。要想在从未尝试过的陌生的领域中去开拓自己的领地,困难是可想而知的。用刘桂仙的话讲,开木器厂就是生趟出来的路。刚开始活不多,她就亲自带领装修队到处拉活。“皇天不负有心人”。去年洪喜木业责任有限公司流水已经开始有了10多万的进账了。
刘桂仙还告诉记者,今年木器行业很不景气,没赚到什么钱。但还是很有信心,她说只要国家有政策,只要正当经营,只要不断开拓,公司赢利不是问题。今年刘桂仙又花了1万多块钱在大钟寺家具市场租了个门面,并计划在明年再成立个装修队,再租个门脸,大干一场。
刘桂仙不仅在经营思路上开拓了视野,还在投资的策略上作了很大的调整。有一个故事给了刘桂仙启发:在一条古玩交易街上,她的三儿子郭洪仲看上了一个木笔筒,标价400元,郭洪仲想以200元的价格买下,生意人告诉他,你只要买了,出手赚个三四百的没有问题。郭洪仲正在犹豫,这时来了个老头,看了看笔筒后二话没说,掏了1000块钱买了就走。事后郭洪仲弄明白了,这个笔筒是紫檀木所做,年头也长,相当值钱,若转手至少能赚个1000多块钱。
刘桂仙马上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生意,因为紫檀木的资源十分有限,收藏紫檀木肯定有前途。当即决定投资8万元,由郭洪仲具体负责收购,长期投入,只收不卖。
刘桂仙告诉记者,她现今收购的紫檀木古玩的规模在全国已经是数一数二了。
有许多人都会问,刘桂仙会做生意,怎么连她的孩子都会呢?
记者在采访中似乎找到了答案。记者看到,在刘桂仙的儿子、洪喜木业责任有限公司总经理郭洪喜的名片反面鲜红地印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市场经济的今天,这多少看起来有些不一样的意味。郭洪喜对记者说,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跟母亲刘桂仙制定的家规有关,刘桂仙不许子女与不三不四的人来往,不许进歌舞厅,不许打麻将……她还总是告诫子女,现在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其实不算什么,要想着还有许许多多事情等着去做。
刘大妈在记者即将离开“悦宾”时,悄悄地告诉记者她还有件重要的事情要办:在有生之年,组建个“悦宾”集团,搞多元化经营,以大力宏扬中国的饮食文化。想法已经有了,准备做个网站,希望能借助互联网把自己做的菜发扬出去,好让各国来投资中国的饮食文化,让各国都有刘桂仙的快餐?
我国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有一个认识过程:
1978年绝迹-1987年补充-1992年共同发展-1997年基本经济制度
2.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
讨论:从胡润百富榜看民营企业对中国的贡献?
总结: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
(2)为市场经济创造了一个多元竞争的环境;
(3)有利于吸引外资;
(4)拓宽了就业渠道,为社会稳定做出了贡献;
(5)支持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加了社会资本和国家的财政收入。
3.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的举措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一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部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但它们与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发展。
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一方面要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领域;与其他企业享受公平政策待遇;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
《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分为7个方面36条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公平政策待遇;改善金融服务,加大财税支持;支持中介发展,完善社会服务;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引导企业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政府监管;加强工作指导和政策协调。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什么?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
十六大更进一步强调“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基础是公有制。因为公有制意味着人们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既然人人都是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生产资料的占有就不再成其分配的根据。剩下的分配方式有三种可能:平均分配、按劳分配和按需分配。这三种分配方式从理论上讲都是可以与公有制相适应的,第一种在历史上存在过,第二种是社会主义社会正在实行的,第三种是对未来共产主义分配的预测。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这是必须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不必像原始社会那样为生存而实行平均分配,但也没有达到共产主义那样高的程度,即社会产品尚未达到极大丰富,消费品还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还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第三,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旧的社会分工所带来的劳动差别,是按劳分配存在的直接经济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承认劳动的差别,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把劳动贡献同劳动报酬紧密地联系起来,才能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体现
第一,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第二,在公有制经济内部,按劳分配是主体的分配原则。
第三,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收入为主。
按劳分配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崭新的分配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在个人消费品分配上的实现形式。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按劳分配学说,他坚决反对长期以来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存在的不讲物质利益原则的平均主义倾向,主张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他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行按劳分配,必须把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才能调动积极性,才能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
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地位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直接关系着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按劳分配两个“主体”地位,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
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社会的生产要素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可以分成两大类:一类是各种物质生产条件,如土地等自然资源以及生产厂房、设备、原材料等;另一类是人的劳动,包括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提供的活劳动、技术、信息、管理等。
按生产要素分配,就其内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一是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这里不包括公有制中的按劳分配,因为按劳分配得到收入的劳动者不是凭借作为独立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以提供生产要素的身份来参与分配。
二是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主要包括资本所有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凭借资本所取得的利润;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自有的货币或资本借给他人经营或存入金融机构所取得的利息;以实物形态资本租借给他人经营或使用而取得的租金等。
三是管理和知识产权类的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如科技发明、创造、信息、专利等参与分配。
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收入分配结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依据,就是存在着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我国是市场经济国家,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手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管理和信息等)都要通过市场来配置,一切生产要素的投入和使用都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进行等价补偿。各种生产要素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都具有各自的无法替代的作用,只有使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能够按贡献参与分配,才能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激发广大科技人员和管理工作者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活力,才能让一切生产要素的活力竟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社会,造福于人民。
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同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劳动价值论讲的是价值创造的源泉,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是一种分配方式,分配方式不涉及价值是由什么创造的,它所涉及的只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价值怎样进行分配。确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不是因为它参与了价值的创造,而是因为它既被垄断地占有又是财富生产不可缺少的因素,不可能无偿地提供社会使用。它同劳动价值论之间不存在任何逻辑关系,因此既不能因为肯定劳动价值论而否定按生产要素分配,也不能因为肯定按生产要素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
二、如何解决当前的收入分配差距?
——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1、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1)正确认识“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案例:“天下第一村”华西村:共同富裕的典范
园林式的环境、现代化的工厂、豪华的汽车、富丽堂皇的别墅,在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眼里,有着”天下第一村”美誉的华西村名不虚传。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华西村在全国率先成为”电话村”“别墅村”“轿车村”“电脑村”。华西村,从1961年建村以来,已走过43年的光辉历程。多年来华西”红旗不倒、青春不老”的奥秘是什么?对此,华西人自豪地回答:共同富裕之路造就了”天下第一村”。
2004年9月8日下午,华西民族宫内喜气洋洋。当江阴市领导宣读”华西第11村”成立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2001年6月以来,华西村先后三次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将周边15个村”并”入华西,共同发展。现在的大华西11个村,面积已扩大到29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28642人。今年全村产值将超200亿元,是当之无愧的”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说,”一分五统”就是华西与新并村之间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村党委书记、集团公司董事长吴协恩告诉记者:”每次并村就是补充新生力量,这对华西今年实现销售200亿元,以及今后的大发展无疑是一个大的‘利好’,‘一分五统’也为农村基层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新模式。”
1961年华西村建村时,全村800多亩土地被切割成1200多块。目前,大华西面积扩大了29倍,人口扩大了17倍。谈到”一分五统”在周边村的成功实践,老书记吴仁宝和新书记吴协恩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吴仁宝表示:”华西对周边村实施‘一分五统’,目的就是在3年内,带动大华西村民50%实现‘小康’,30%实现‘中康’,20%实现‘大康’,走上共同富裕的康庄大道!”他说,”个人富了不算富,集体富了才算富;一村富了不算富,全国富了才算富。两年来,华西村共为周边村支付修桥铺路、村民福利等计7470多万元。先后为20多个省区举办100多期培训班,直接培训了1万多名干部,带动10多万人脱贫致富,2万多打工者每年在华西挣到3亿多元,实现脱贫致富。”
吴仁宝说,千道理、万道理、不科学发展就是没道理。经过43年的共同奋斗,华西村创造了物质和人才两大财富,经济有价,人才无价。他最满意的,不是华西今天所创造的物质财富,而是华西所培养、锻炼出的一大批各类人才。多年来,不仅吸引了海内外的2000多名外地人才,本村的大学生也无一例外地回到了故乡。今年刚大学毕业的24岁的梅振华放弃了已考取的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录取和宝钢等企业的邀请,回村担任华西钢铁公司总经理助理。他说”华西村是干事的地方,自己有用武之地”。
华西的成功在于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物质精神”双富有”。华西村现有集体资产30多亿元,中心村人均超百万元;私人资本5亿多元,人均30多万元。全体村民始终坚持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吴协恩说:”现在,华西正在转制,但无论怎么变,共同富裕的目标不会变。”
热点问题: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4个儿子被指支配全村90%资金
告别吴仁宝,华西村能否续写传奇
2.注重社会公平,防止两极分化。
链接视频:李克强:改善民生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李克强说,改善民生离不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我们应当敢于直面城乡、区域两个最大的差距。特别是直面8亿多农民和5亿多市民之间的涉及人口最多的城乡差距,采取措施逐步使其缩小。还要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逐步提高统筹的层次,使医疗、养老保险的报销、接续能够逐渐实现异地进行,这也有利于劳动力流动。
他说,要推动促进社会公正的改革,不断清理有碍社会公正的规则,要使明规则战胜潜规则。同时,推动民营资本顺利有效地进入金融、能源、铁路等领域,并对社会领域的相关改革进行推进,促进社会的纵向流动。
他举例说,比如现在高等学校里农村学生比例偏少,要逐步提高比例,让更多勤奋好学的农村孩子感受到希望。
李克强指出,改革既要突出重点,也要统筹协调。我们要推进各领域全面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温家宝谈“更公平”
温家宝在对2013年政府工作的建议中指出,要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价格改革,健全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继续积极稳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中一项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基石。
我们已经制定了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见,要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确保制度建设到位、政策落实到位,有效解决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问题,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2010年两会感言温总理“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2010年3月14日上午,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会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记者提问。在回答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提出的“民意对于中国政府对外政策有多大影响力”这一问题时,温总理表示,“我们国家的发展不仅是要搞好经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和自由的发展,这三者不可偏废。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其根本目的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实行这个大政策除了坚持只能允许以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的手段富裕起来外,还需要解决一个富裕程度差别的扩大不能导致社会产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一是邓小平在提出大政策的同时,就不断强调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他指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不搞两极分化。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直到晚年还在关注这个问题,我们讲要防止两极分化,实际上两极分化自然出现。要利用各种手段、各种方法、各种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是在效率与公平上,把实现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效率与公平上,经历过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的发展认识过程。
党的十四大以来,针对原来分配领域平均主义严重影响效率提高的情况,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相继提出了兼顾效率和公平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
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公平问题不只是再分配要解决的问题,在初次分配中同样有一个要解决好效率和公平的问题。
三是如何实现社会收入公平?
构建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格局。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国劳动分配率低,市场经济成熟国家分配率普遍都在54%-65%之间,而我国则在15%-20%之间。
主要是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将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所谓合法,就是来自诚实劳动和守法经营而产生的收入差距;所谓适度,就是使收入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不使因收入差距扩大而形成的社会矛盾发展到尖锐对立的地步。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讨论:从养老金差距加大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材料:聚焦2013全国两会热点问题 社会保障暂居榜首
2013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和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将分别于3月3日和5日在北京召开。相关权威媒体就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调查。截至19日8时,已有59万网民参与了调查,在2013年最受关注的十大热点问题调查中,“社会保障”以102408票暂居榜首。“反腐倡廉”和“收入分配”分别位居第二、三位。
社会保障分项调查显示,在“对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的上调是否满意”的调查中:97%的网民对上调的幅度非常不满意;98%网民认为废除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金双轨制的条件已经成熟;
在是否支持弹性退休年龄的调查中,83%网民表示支持,15%不支持;
在对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调查中,50%网民认为骗保者多,制度执行不完善,19%认为国家对低保的投入少;
在对我国社会救助存在问题调查中,52%认为社会救助机制不完善,21%认为我国社会救助面不宽,标准偏低,11%认为社会救助渠道单一。
回顾近年两会,2012年,“社会保障”以256634票位居首位,2011年,“社会保障”以71090票位居首位;2010年,“养老保险”以104304票排首位;2009年,“社会保险”位居第八位;2008年,“社保养老”也进入“两会调查”前十, 这些数据说明我国人民越来越关注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指国家和社会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商业保险与慈善事业等。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用:第一,社会保障是社会稳定的“安全网”、经济运行的“调节器”,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第二,对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扩大国内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第三,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国家长治久安、人民生活幸福、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基础。
十七大报告: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有:职工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
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2013全国两会临近尾声。此番跨度长达半个月的两会,是决定中国未来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党的十八大精神化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将对国计民生产生深远影响,而“新老交接”“中国梦”“机构改革”等10个代表委员热议、百姓密切关注的“两会热词”,让人们聆听到一次民主进程的足音。
2013两会热词之一:7.5%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将2013年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再次定为7.5%左右。
代表委员认为,7.5%的目标设置合理、客观,符合科学发展观,这个数字背后,突显了我国转型发展的紧迫和必要。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解读:制定“7.5%”的目标,一方面要继续抓住机遇、促进发展。必须优化配置和利用生产要素,保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另一方面要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引导各方面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放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7.5%”的目标怎样才能完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经济总量大幅跃升,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认识也不断深化。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1、对“好”的理解
不仅是有质量、有效益,而且是科技水平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是以人为本,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要原因
第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新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成就和变化成为我们走向又好又快发展这一新的历史起点的基础条件。这一基础条件可概括为六大历史性变化:一是经济体制,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二是供求关系,由长期短缺转变为一定程度的相对过剩;三是经济运行,由大起大落转变为快速平稳;四是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十位上升到第四位;五是外贸总额,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二十七位上升到第三位;六是人民生活,由解决温饱到实现小康,并向全面小康迈进,人均GDP由改革开放之初的不到300美元上升到近2000美元。
第二,为了进一步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
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举世瞩目,但也积累了不少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矛盾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经济增长速度,而要在"好"字上,即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狠下功夫。我国经济发展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的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稳定性不断增强,但影响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些因素仍然存在,集中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依然偏大,经常出现投资增长过快、过热倾向。虽然在每次宏观调控中,投资增幅会受到一定抑制,但导致投资过快增长的体制性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一些地区投资扩张冲动仍然强烈。投资反弹并引发经济较大波动的风险依然存在。这就要求在经济增长中,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以增强经济增长态势的稳定性。
二是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增长虽然很快,但"四高一多"(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的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经济增长所付出的代价很大。投入大、消耗多是当今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征。2006年我国GDP达到27000亿美元,占世界总量的5.5%左右,但消耗了24.6%亿吨标准煤,大约占世界能源消耗的15%左右;钢材消耗了3.88亿吨,大约占世界钢材消耗的30%;水泥消耗了12.4亿吨,大约占世界水泥消耗的54%。特别是由于我们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缺少世界名牌,我们不得不更多地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大量低价开发自然资源甚至严重的环境污染来换取微薄的加工利润,进而成为任发达国家“剥削和无理指责”的低端产品“加工厂”。美国《商业周刊》和国际品牌公司2006年公布的全球100个著名品牌中,美国拥有50个,欧洲拥有38个,亚洲占11个,而我国却没有一个。我国彩电、手机、台式计算机、DVD等产品的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芯片大都依赖进口。我们不得不把每部手机售价的20%、计算机售价的30%、数控机床售价的20%-40%支付给国外的专利商。
特别是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加快发展时期,这是能源和各种资源消费强度较高、污染排放较重的时期,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靠大量消耗资源和牺牲环境来维持经济快速增长的路子,再也不能走下去了。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本着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缓解能源资源和环境压力,都必须克服技术"瓶颈"的制约,都迫切要求加快推进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是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增长中,也积累了不少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的是:投资消费关系不协调,投资规模过大,消费需求相对不足,特别是广大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不强;第一、二、三产业比例不协调,工业特别是重工业比重较大、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农业基础薄弱的状况尚没有改变,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加大;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发展不协调;外贸顺差较大,国际收支不平衡的矛盾突出。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和国际产业转移不断加快的情况下,国际收支状况对国内经济稳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四是经济增长中存在着不和谐性。我国经济增长到今天,我们不仅要注重经济效益,而且更要注重社会效益,也就是说,在经济增长中要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的成果,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社会和谐创造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经济发展和社会财富总量增加并不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社会和谐。如果只顾经济增长而忽视社会发展,忽视人的发展,那么就会加重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最终经济发展也难以为继。加快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妥善处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关系,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公共教育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注重为农村和城镇低收入者提供更好的基本公共服务。要在经济增长中,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3、“好”与“快”的统一
“又好又快”,“好”讲的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仅体现在投入—产出效率、能源消耗效率和劳动生产率等方面的显著提高上,而且应该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等方面的要求。“快”讲的是发展的速度。提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不意味着发展速度问题无足轻重。“又好又快”是“好”与“快”的统一,是好中求快,优中求进。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七大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原因
第一,提出这项战略任务是应对世界科技革命和提高我国竞争力的需要。
国际竞争从根本上说是科技的竞争,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的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单靠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占据优势位置,这样的时间不会长久。因为中国现在很多的出口产品是“贴牌生产”,就是贴上外国的品牌,利用外国的企业优势,知识产权是外方的,核心技术是外方的,中国得到的利益很少。加工贸易平均利润率只有3%-5%,大部分的利润被外商拿走了,因为专利在他们手上,品牌是他们的。然而消耗的是中国的能源,我们的能源已经很紧张了。而环境的污染又留在了中国,不重视自主创新这样的问题就越来越严重了,中国只得到一点加工贸易费,时间也不会很久。因为东南亚有一些国家,他们的劳动力素质也不错的,他们的劳动力价格比中国还要便宜,外商企业就会转移到那里去,比如说转移到越南、柬埔寨,所以我们的优势将不会太久。我们要买机器设备,引进技术,不等于引进了技术创新能力,这是两回事,真正的核心技术不是买来的,也是买不来的,创新能力要靠自己来发展。而自主创新并不排除引进技术,但关键是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包括消化以后的再创新。
第二,提出这项战略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2、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
3、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而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案例:2013年两会热词:创新驱动发展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十七大进一步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将其作为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内容,强调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十八大期间,习近平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关键要靠科技力量。代表委员普遍认为,目前中国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仍存在不足,要实现从“要我创新”到“我要创新”的转变,必须彻底转变思想、深化改革。
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目标: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是关键,人才是核心,教育是基础。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1)由“增长”改为“发展”意义重大
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增长主要是指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它以产出量的增加作为衡量尺度;而发展较之增长具有更广泛的含义,既包括产出扩大,也包括分配结构的改善、社会的变迁、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以及自由选择范围的扩大和公平机会的增加。经济增长强调财富“量”的增加,而经济发展强调经济“质”的提高。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包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即从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和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转变为主要依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的集约型增长方式,而且包括结构、质量、效益、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发展成果合理分配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等方面的转变。
(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要是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即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
在需求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包括内需与外需、内需中消费与投资结构的调整。针对我国经济增加过于依赖投资和出口带动的问题提出的。
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针对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滞后以及三大产业之间比例不合理的问题提出的。
在要素投入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针对经济增长中过于依赖物质资源投入的增加和简单劳动,而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的问题提出的。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当代中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科学发展。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一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深化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二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三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四要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五要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2.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新型工业化道路之所以新,是相对于发达国家以往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它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在工业化过程中,由于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先发展,以及运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将会大大提升整个国民经济的科技含量。大大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平台形成,将会大大降低信息的搜集、处理、传输成本,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样就会大大降低传统产业的流通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第二,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大多是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可以说是“先发展、后治理”,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却特别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新型工业化道路依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为在加快发展中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从而大大增强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经济后劲。
第三,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发达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同时出现了一些失业问题。我国过去的工业化也是以资金密集型的重工业为主导,并且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这样一来,工业化发展对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作用十分有限。而新型工业化道路强调工业发展要有利于农业劳动力的持续转移,强调处理好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处理好新技术和传统产业的关系,有利于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发挥。
新型工业化不止信息化一条路,根据国际分工格局,美国的新型工业化主要是IT业,英国主要是金融服务业,日本主要是终端消费品生产领域,德国主要是制造业,都具有本国特色。中国走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主要特征应该是“三高两低”:高科技、高效益、高就业,低能耗、低污染。
案例:新型工业化引领安徽工业起飞
夜色渐浓,这是八月上旬的一个夜晚。合肥,这座中国中部的科教之城显露出迷人的风采:闪烁的霓虹、冰镇的啤酒、美味的龙虾以及激动人心的伦敦奥运,共同组成了入夜最令人迷醉的风景。
然而,这一切对于安徽安凯汽车公司市场部品牌经理赵普来说,却无暇顾及。在人们尽情享受奥运的时候,这个酷爱运动、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因为职业的关系,只能把他的注意力放在赛场外,那正行驶在伦敦街头、由他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20辆双层旅游巴士上。
作为品牌经理,赵普显得比别人更要紧张。汽车的动力如何?操控性好不好?八国语言同步翻译系统运转得怎么样。每天深夜,赵普几乎都是在和伦敦同行的通话中度过的。
他说:“他们的服务总监给我们写了一封感谢信,感谢我们的服务团队和产品,对我们中国的产品有一个非常大的认可。”
不过对于赵普以及他身后的安凯团队乃至于整个安徽汽车工业来说,他们想看到的绝非是安凯驶进伦敦奥运那么单纯。
他还表示“我们这个产品出口到英国,是我们中国大众机电产品第一次进入欧盟的核心国家,这样一个高端市场。”
这无疑是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次发力,而这样的发力其实早已露出端倪。8月5日,炎炎烈日,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一片繁忙,一个个巨大的集装箱升起又放下,一艘艘满载货物的货轮起锚又返航。20年了,芜湖港国际集装箱码头分公司副总经理殷强年每天都会目睹这相同的场景。不过在这日复一日的重复背后,一些变化已经悄然发生。
殷强年说:“出口的汽车零部件、新型的玻璃、电器产品等等附加值都很高,不像过去都是水泥啊、粮食啊附加值相对比较低的。”
港口好比窗口,人们在这里看到的正是安徽发动新型工业化引擎,向全国工业经济发展第一方阵强势挺进的身影。
曾几何时,“非煤即铜加马钢、傻大黑粗”是人们对安徽工业经济的固有印象。国内有不少经济学家都曾感叹,安徽的农村改革走在了前面,可工业发展却落于人后。
振兴安徽工业之路到底该如何起步?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在北京召开。作为此次会议的亮点之一,“新型工业化”首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也就在那一年,安徽省委、省政府确立了在工业发展领域清晰而坚定的战略取向,一幅安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路径图被徐徐展开:壮大先进制造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
2004年,一位经济学家通过令人信服的分析认为,安徽经过多年工业化积累,再加上抓住了“新型工业化”的牛鼻子,工业在未来几年中的发展可能出现“井喷”之势。事实证明,他的预言开始变成现实,每个区域都竞相争当新一轮大发展的“排头兵”,每个企业都立志在更大的市场中搏击风浪,每个创业者都能找到展示技能和才华的天地。
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开始感受到了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强劲速度和力量。这是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组数据——全世界每3幅3D眼镜中就有半幅产自安徽;全国每100台冰箱里有35台在安徽制造;全球119个国家奔跑着“皖产”汽车;所有中国的飞天产品使用的均是安徽生产的助推剂。
这是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亮点——在中部工业产值最大的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联想(合肥)产业基地出口加工区主体厂房已经封顶。到今年年底,数以百万计的笔记本电脑就将从这里下线,销往全球。
有一个人一直关注着联想项目的进展。作为联想电脑显示屏的供应商,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羽已经不是第一次来到工地,询问工程进度了。在他眼里,眼前这一大片灰色的厂房背后其实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张羽说:“未来在本地随着产业链的集聚,上下游的工厂会越来越多,我们京东方可能还会在合肥来建更多的高世代线,然后会扩大产能规模。”
这是安徽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种自信——在池州市贵池区,这个典型的传统农业生产区,人们津津乐道的不再只有“秋浦桂鱼”和“杏花村酒”,iphone4s、ipad2,这些炙手可热的电子产品的零部件每天都会源源不断地从这里走向全世界。
贵池区区长樊泽明笑言,只要他们那里停一天,全球“果粉”们就得等半年!他说:“四大产业将来要达到全部产业的90%以上,电子信息作为第一大产业,在四大产业中至少占到40%以上,我们真正实现产业结构调整。”
新型工业化强劲的内在张力让安徽工业增加值在2006年到2011年连破三个千亿元关口;工业化率由落后全国平均水平7.5个百分点到反超3.5个百分点,八大新兴产业对全省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连续五年保持在50%以上。
在去年10月份省第九次党代会上,省委书记张宝顺来到合肥代表团,和代表们亲切交流。他这样说: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这几年的成果表明,我们安徽新型工业化的路子是走对了!
难怪安徽省经信委新闻发言人潘峰在评价安徽新型工业化的成就时,会毫不掩饰地用上“最”这样的字眼:
他说:“新型工业化是安徽这几年发展的最大亮点,特别使我省工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距离贵池区不到10公里的地方,一片土地正静静地等待建设者的到来。一年之后,这里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半导体全产业链的地方。
诞生于安徽的中国民营百强企业——正威集团正是这条产业链的龙头。
正威集团副总裁呼德军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战略决定未来。如今,他常常会情不自禁地在这片等待开垦的处女地前停下脚步,攥在他手里的那张设计图纸,在他的心里其实早就变成了一幅最美的图画。
他表示:“未来5年之内,这个区域里带来的GDP可能会达到千亿的一个水。”2011年,正威集团销售额跨越了千亿元大关。而当他们在池州的战略布局完成的时候,一个新正威将横空出世。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根本问题。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都是同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十六大后中央先后制定了许多具体政策解决农村问题,但三农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2005年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任务。
案例:一个了不起的农村----浙江奉化滕头村
滕头村是江南的小村,现有村民341户,817人。自20世纪60年代初,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滕头人发扬“一犁耕到头”的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旧滕头建设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相继荣膺“全球生态500佳”、“世界十佳和谐乡村”,并成为全世界唯一入选上海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乡村,还获得“全国首批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委会”、“中国十大名村”、“国家首批AAAA级旅游区”等70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江泽民、朱镕基、曾庆红、尉健行、吴官正、李长春、习近平、罗干、周永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及联合国副秘书长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女士、越共中央总书记农德孟、贝宁总统托马·搏尼·亚伊等曾亲临视察和访问,对滕头村科学发展理念及营造和谐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予以高度评价。1991年,江泽民同志视察时赞誉滕头村是“一个了不起的村庄”。
2008年,全村实现GDP5.79亿元,社会总产值36.46亿元,利税3.93亿元。滕头集团公司跨入了全国最大经营规模、最高利税总额乡镇企业的行列。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全村现有各类企业60多家,2008年全村工业产值达到22.7亿元。滕头集团公司龙头企业——爱伊美制衣有限公司已成为全国最大羊绒服饰出口生产基地和全国服装销售、利税“双百强”企业,大衣、西服双双荣获出口免验资格。
传统农业得到提升。经过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建立高科技蔬瓜种子种苗基地、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农业观光示范区等,初步形成集“精品、高效、创汇、生态、观光农业”于一体的发展格局,村民直接从事农业的人数已降至劳动力总数的8%,2008年实现产值2210万元,创历史新高。
村里根据“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优化环境、提高品位”这一总体要求,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牢固确立“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科学发展观,结合旅游业景点开发,把生态环境和村庄建设紧密相结合,实现村庄环境的持续优化。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村里成立了全国第一家村级环境保护委员会,对村里引进的项目实行一票否决制,至今已累计否决了46余项经济效益好但达不到环保要求的项目。近年来,又先后投入10500多万元,全面实施“蓝天、碧水、绿色”三大工程,兴建农家乐园、将军林、音乐喷泉广场、石刻窗花馆等生态景点20多处,全村呈现出绿树成荫、碧水环流、花果相间、百鸟和鸣的江南田园美景,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1年还通过了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使村庄生态环境建设走上了国际化、制度化、规范化道路。
以房地产开发、园林绿化、生态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房地产公司在稳定现有市场外,进军抢占宁波、北仑房地产市场。园林公司已被国家建设部授予国家园林资质一级企业,绿化业务拓展到北京、上海、福建等全国20多个省市;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前来旅游、观光、考察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其中副省部级以上领导达380批次,将军100多名,来自美、日、英、法等50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520多批次。旅游区被国家授予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8年旅游门票收入2360万元,综合经济收入达1.07亿元。
十七大报告: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十七大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几个现代)道路。传统农业以小生产为特征,规模小、商品率低、科技含量少,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农经济”。“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传统农业的“标准像”。现代农业,是一种大农业,它不仅包括传统农业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生产业等,还包括产前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水利和地膜,产后的加工、储藏、运输、营销以及进出口贸易等,实际上贯穿了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成为一个与发展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庞大产业群体。现代农业,靠的是高科技投入,闯的是大市场之路,搞的是多功能发展(产业链、吸纳农村劳动力、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
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党中央对统筹城乡发展提出的新方针和新要求。(几个城乡一体化)
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2、为什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一,建设新农村是对我们党“三农”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三农”问题,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变得特别尖锐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是对我们党长期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三农”问题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部署。
第二,建设新农村体现了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发展战略上已经明确了战略性转变的意图,无论是在目标上,在指导思想上,还是在政策方针上,都已经相对明确地提出了发展战略转变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体现了农村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贯彻科学发展观,必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
第三,建设新农村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这一新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的重要讲话中,胡锦涛总书记曾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应当说,这样的判断是有科学依据的。
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美元-1000美元、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下降到20%以下、农业劳动力的份额下降到40%以下时,经济发展即由工业化初期阶段向中期阶段过渡。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针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五、统筹区域发展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我国地域广阔,各地条件差异很大,历史的、地理的原因,政策上的原因,加之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已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不仅关系现代化建设的全局,也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曾在著名的《论十大关系》中,强调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改革开放后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了包括促进东西部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二十世纪末,江泽民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
十七大报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若干带动力强、联系紧密的经济圈和经济带。重大项目布局要充分考虑支持中西部发展,鼓励东部地区带动和帮助中西部地区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
案例:李克强2011年安徽考察纪实
江淮大地满目青翠,徽风皖韵谱写新篇。安徽位居中部临近东部,承接产业转移呈蓬勃之势。4日至5日,李克强先后来到安庆、合肥,进工厂、到田头、看工地,与干部群众交流探讨发展之计。李克强说,当前我国经济总体运行平稳,但国际国内环境仍然十分复杂。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需要兼顾当前和长远,既针对现实矛盾,管理好通胀预期;又坚持转方式、调结构,为长远发展创造条件。他指出,扩大内需是转方式的战略任务,要在立足开拓国内市场、努力增加就业岗位的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与总量平衡,着力增加粮食、能源等有效供给,化解发展的瓶颈制约。
李克强冒着高温湿热,来到安庆桐城市杨安村考察水稻生产,并在庭院里与乡亲们坐在一起谈增收、话发展。村民反映,通过推进规模化经营,村里实现了育秧工厂化、栽插机械化、生产标准化,水稻产量提高了,粮食品质改善了,自己的收入也增多了。李克强说,发展现代农业大有潜力。今年夏粮增产已成定局,但农业生产不能有丝毫放松,要力争全年再获丰收,为经济平稳运行打牢基础。
桐城市和平农贸市场里,农副产品琳琅满目。李克强沿着长长的摊位,一边察看一边与群众交谈,询问肉禽蛋菜等的价格和销售情况。他指出,在大力增加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进一步疏畅流通渠道,降低流通成本,保证“米袋子”、“菜篮子”等群众生活必需品供应,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在华茂集团精品紧密纺车间,李克强详细了解产品开发、市场营销等情况。公司负责人介绍,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咬紧牙关,持续推进技术改造和创新,已成为国内同行业排头兵,还在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李克强说,拓展发展空间贵在有核心竞争力,重在走创新之路,这样才能经得住市场风雨。要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在中国科技大学微尺度国家实验室,李克强对科技人员敢攀科技高峰、加快成果应用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说,要力争在科技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上有更大作为,为调结构、促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中科大校园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李克强与围拢过来的大学生亲切交谈,勉励他们说,国家的发展为你们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祝愿你们学有所成,业有所精,回报社会。
合肥滨湖新区公租房项目,正在紧张有序建设之中。考察时,李克强详细询问开工建设进度、质量保证机制、住房分配流程等情况。他说,保障性安居工程既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重大发展工程。大规模建设保障性住房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方面,可以改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同时又是优化投资结构、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措,能够直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消费扩大,也有利于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李克强强调,要加大政府投入,多方筹集资金,抓紧把用地计划落实到具体地块和项目,确保今年千万套保障房按期开工建设。要严格遵循建设程序和操作规章,严格执行质量终身责任制,把确保质量贯穿于设计、建设、监理各个环节,保百年安居。要把公开、公平、公正分配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的生命线,进一步完善分配办法,严肃分配纪律,及时公示房源和分配结果,强化媒体、社会的全过程监督。
考察中,李克强充分肯定近年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绩,希望安徽继续发挥优势,统筹推进皖江城市带和全省发展,在创新转型中迸发活力,在中部崛起中实现新跨越。
案例:西部大开发的辉煌成就
西部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初步遏制
“不再追求GDP增速的全国第一”——今年年初,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和政府的决定,再度引起了人们对西部经济大发展的关注。2002年以来,内蒙古经济增速连续8年位居全国首位,经济总量从全国第24位跃居第15位。
10年来,西部地区迎来了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与东部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改革开放头20年,东部地区得风气之先,经济发展迅猛。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成为政策的着力点之一。
加大投入,重点扶持。西部国家重点工程总投资达到2.2万亿元,中央财政对西部地区转移支付超过3万亿元;能源及化学工业、优势矿产资源开采及加工业、特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等六大产业,将西部地区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从2000年至2009年,西部地区GDP年均增长11.9%,高于全国同期增速,占各地区GDP加总数比重从17.1%上升至18.5%。
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2009年,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全国经济增速前5位的省份有4个在西部,西部经济增速高于东部2.8个百分点。
“西部地区经济的大发展,不仅大大改变了西部贫穷落后的面貌,而且拓展了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增强了全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国家发展改革委西部司有关负责人指出。
前所未有的基础设施投入,大大改变了西部地区闭塞落后的面貌
“站在恰当的地点观察重庆,铺满公寓的山丘会令你想起香港,密集的居住区会令你想起东京,还有那些横跨长江两岸、如同布鲁克林大桥的工程,可能还会让你想起纽约。”美国《纽约时报》曾如此描述。
然而,10年前的重庆市通车的高速公路仅100公里,铁路不足500公里。借西部大开发的东风,这座新兴直辖市隆隆的挖掘机、打桩机声不绝于耳,平均每三个月就得更换一次地图。如今,重庆高速路达到1600公里,铁路通车里程达1300公里。
从发展基础设施着手,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开发欠发达地区经济的一条带有普遍性的经验。西部大开发战略确定将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先行建设,适当超前,每年开工一批重大项目。
10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西部地区交通、水利、能源、通信、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0年至2009年,累计新开工建设120个重点工程,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国道主干线西部路段和大型水利枢纽等一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完成了送电到乡、油路到县等建设任务。
特别是大规模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变了西部闭塞的状况,使物流更为通畅,人员出行更为便捷。
西部大开发前,西部地区公路通车里程只有53.3万公里,2009年达147.7万公里。青藏铁路的通车,填补了我国唯一不通铁路省区的空白。西部12个干线机场和30个支线机场实施了大规模改扩建,新建21个支线机场,缩短了西部与其他地区的距离。
绿色在西部大地不断扩展,生态环境有所改善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
黄土高坡、兄妹开荒,这是革命圣地延安留在人们脑海里的记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西部地区千百年来生态恶化带来的后果。如今,“山坡坡栽树崖畔畔青,黄土高坡有了好风景;狂沙那个不起尘少见,林果绕村绿满眼。”这首新信天游“颠覆”了人们的印象。
“延安的绿首先要归功于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政策。”延安市副市长薛占海说。延安累计完成退耕还林873万亩,全市林草覆盖率达52.8%。
绿色新延安折射了西部地区10年生态巨变。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中央明确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和切入点。
西部大开发以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使西部的绿色不断延伸,西部生态屏障得以加强。
退耕还林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造林数量最多、投资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效果最为显著的重大生态工程,10年来退耕还林累计实施4亿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有效保护了13.9亿亩森林资源,占全国森林的60%,新增森林面积9500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累计完成治理任务1.27亿亩,大气释尘量减少。
此外,国家还实施了草原保护与建设、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等生态环保项目,天然草原得到休养生息。
西部各族群众从大发展中不断得实惠,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只要天气不错,贵州省纳雍发电厂工人王瑞志休息时都会走出自家的两层新楼,和爱人一起带着两个孩子,在电厂为职工修建的宽阔草坪和塑胶跑道上奔跑嬉戏。这样的生活,十年前不可想象。
在2001年这个西电东送的骨干电厂兴建前,王瑞志的家乡纳雍县阳长镇字库村彭家寨满是平房,如今都是两层以上的“小洋楼”。王瑞志也不用四处外出打工,干上了稳定的工作。
10年来,西部大开发坚持为民谋利,把推进西部大开发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紧密结合起来,使各族人民得到真正的实惠。
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西部地区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西部地区的就业人口2008年达到2亿人,比2000年增加2229万人。同时,国家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社会保障的支持力度,中央财政累计对西部地区安排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助1994亿元。
危房改造、饮水安全、送电到乡、广播电视村村通……即便是西部地区偏远农村的群众,也都实实在在享受到了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惠。
“没有党和政府的关怀,我想都不敢想能够住上这样的新房子。”今年刚刚喜迁新居的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农民强巴次仁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006年以来,西藏自治区实施旨在改善农牧民居住条件的安居工程,每户补助1万余元。
西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的主战场。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财政投入西部地区的扶贫资金累计达到598.1亿元,西部贫困发生率下降10.5个百分点,贫困人口从2001年的5535.3万人,减少到2008年的2648.8万人。
“10年时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西部地区相对落后和欠发达状况不可能在10年的时间里根本解决。把西部地区建设成经济发达、山川秀美、文化繁荣、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幸福的新西部,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原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副主任李子彬5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根据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作出的正确选择。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以能源资源高效率利用的方式进行生产、以节约的方式进行消费为根本特征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来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案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光盘行动,蔚然成风
近日,一组反映上海、广州等多地酒店铺张浪费的照片在网络迅速蹿红,不含酒水五六千元一桌的宴席餐毕,几乎没动过的螃蟹、整只鸡、整条鱼都被扔掉。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最后一张照片中家住甘肃的老人王义忠的独白:“一年中有肉的饭不超过10顿。”
中国式“剩宴”成为网络上热议的话题。截至23日下午15时,新浪微博关于“剩宴”的搜索超过11万条。为了更为有效的反对浪费,不少网民在网络上发起以吃光盘子里的东西为主题的“光盘行动”。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北京市一家民间公益组织推行的公益活动得到越来越多的网友认可,许多演艺界的知名人士、官方认证的餐饮行业也都加入到“光盘行动”中来。一时间,在微博上晒出自己吃干净的餐具和打包带走的剩菜剩饭成为风尚。
网名为“DLTV东伊”的网友说,支持光盘行动。想想天寒地冻缺衣少食的孩子们,自己节省的每粒米每颗菜都足已为他们撑起一片天。大家一起来行动!不留剩饭,节约粮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优秀传统,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回望历史,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者从自身做起,勤俭节约,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铺张浪费绝非小事,只有杜绝“中国式剩宴”,才能进一步凝聚党心民心,实干兴邦,共圆一个“中国梦”。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统筹考虑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需要,不断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必须转变关于发展的传统观念,要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
十七大报告: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要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环保产业。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为保护全球气候作出新贡献。
建设生态文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在要求。着力做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二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三是加大节能环保投入;四是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复。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案例:晋城启动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
晋城市是我省首批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4个试点城市之一。试点启动后,晋城将围绕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以国家标准为基础,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为补充,内容覆盖煤层气利用、焦炉高炉煤气利用、煤转化、煤化工尾气利用、煤矸石利用、生态农业等六大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循环经济标准体系。同时结合实际,探索不同层次循环经济标准化工作新模式,总结经验,引导和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和国际标准化活动。
案例:循环经济:安徽崛起的新支点
“年产800万吨钢铁的马钢不再从长江里取生产用水了!”
听到消息,记者的第一反应是惊诧:钢铁工业是众所周知的耗水大户,马钢公司又紧邻长江,怎么会不用长江水?实地采访,眼前的事实让记者信服——近几年,马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吨钢新水水耗已从100多吨下降到10.7吨,生产用水循环率达到93%,公司和马鞍山市两个电厂的回水足够冶炼使用。
“马钢是安徽发展循环经济的一个缩影。”省发展改革委主任朱先发介绍,安徽在新的发展周期中呈现出持续高速增长态势,前5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527.97亿元,增长2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居中部6省第二位。与此同时,多项消耗指标却同比下降,发展循环经济已初见成效。
在经济与环境和谐之中崛起
安徽保有储量居全国前10位的矿产有38种,煤、铁、铜、石灰石等11种矿产保有储量和潜在价值,在全国名列前茅,粮、棉、油等产量也居于全国前列。
正是由于资源大省的省情,长期以来安徽形成了以煤炭、电力、冶金、建材、化工为重要支柱的产业结构,高能耗、高物耗行业比重大,粗放型经营和资源低利用率问题比较突出。在谋求加快发展、实现尽快崛起的过程中,省委、省政府形成了这样的共识: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进行根本变革,在发展与效益、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之中崛起,大力倡导发展循环经济。
马钢,过去是典型的耗能大户。上世纪九十年代,马钢的吨钢综合能耗还是1320千克标准煤。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环境压力,马钢人通过全面淘汰落后设备设施,实现生产设备的大型化、集约化、自动化;通过工序节能改造,提高装备水平,释放装备产能;通过调整产品结构,实现“绿色制造”。短短几年,吨钢综合能耗降至750千克标准煤,实现了“负能炼钢”——每炼一吨钢回收煤气63立方,产生的能量高于消耗;以前冶炼中产生的每小时40多万立方煤气,多是靠点“天灯”放散,公司建设以煤气为燃料的电厂,全部利用,满足了公司40%的用电量,不仅产生年数千万元的效益,而且大大改善了环境质量。
煤矸石用来发电、制砖,粉煤灰作建材物料,炉渣用于混凝土掺料……资源利用的“链”越拉越长。安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粉煤灰和炉渣灰利用率都在80%以上。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双赢
作为农业大省,安徽的崛起离不开农村的崛起,而安徽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了像税费改革这样的政策因素以外,实现循环经济就显得尤为重要。
打开沼气灶,蓝蓝的火苗直窜,一锅水一会儿就烧开了。和县双庙村任益柱老汉高兴地说,“用沼气,一年能省500多元液化气钱呢!”秸秆喂牲畜,粪便变成沼气,沼液还田施肥、作饲料添加剂;猪粪高温发酵后的肥水养鱼,养过鱼的水浇灌农作物,秸秆再用来饲养牲畜……一种对资源再利用的“循环经济”已在和县农村兴起。在安徽农村像和县这样“猪—沼—鱼”、“猪—沼—菜”、“林—草—牧—沼”、“羊—沼—鸭”等多种综合利用生态模式得以广泛推广,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果的双赢。
但是,仅仅依靠农村和农民自身的“循环”,对于农业的崛起还远远不够。安徽从工业长入农业的角度,大力扶持农产品加工的循环经济发展。具有170万吨以上玉米等农产品年加工能力的丰原集团,十年前还是一家濒临破产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科学管理,已经形成堪称经典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在丰原,玉米等农产品经过预处理进入柠檬酸、淀粉糖生产,并产生出蛋白饲料;柠檬酸生产出柠檬酸及其盐类产品,产生的高浓度COD进入环保工厂,形成沼气,通过制热、制冷设备回到柠檬酸生产中,沉淀的污泥成为农家肥。淀粉糖生产出L乳酸、酒精、氨基酸;葡萄糖又生产出山梨醇、维生素C;L乳酸生产出可降解聚乳酸和食品、药品原料;酒精生产出乙烯、聚乙烯、环氧乙烷等化工原料;赖氨酸、氨基酸、味精等生产中产生的高氨氮废水生产三元复合肥,稀氨氮废水一部分进入酒精生产,一部分处理成低浓度COD废水制成沼气供热,沉淀的污泥成为肥料。经过如此“吃干榨尽”,丰原已成为柠檬酸产量世界第一、出口创汇全国同行业第一的生化航母。
众多资源型城市转型
“企业—园区—城市”是安徽推进循环经济的“路线图”。众多资源型城市的转型无疑是安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崛起的关键。
铜陵有着“古铜都”的美誉,辉煌的历史成了今天的“软肋”——资源枯竭,决定了铜陵必须要走“转型”之路。铜陵围绕硫磷化工、精细化工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起化工产业三大循环经济圈。铜化集团公司对“三废”进行环保治理与综合利用,被称为“白山”的磷酸二铵废渣磷石膏已经变废为宝,年产40万吨的磷石膏制水泥缓凝剂项目消化了磷铵废渣,为水泥企业生产增加了新的缓凝品种,降低了生产成本。“红山”硫酸烧渣如今也成了“香饽饽”,除了作为水泥企业校正原料外,新上的选硫系统全年可消化硫酸烧渣38万吨。
在区域性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安徽注重资源的统筹配置和协调开发。被称为“一号工程”的皖北煤化—盐化—一体化项目,涉及利用的煤炭、岩盐等资源地跨皖北地区,总投资286亿元,如果完全按照区划开发,很难取得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省委省政府和主管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项目建成后,将形成全国若干个最大厂点,即年产1250万吨的最大冶炼精选煤厂、年产440万吨的最大独立焦化厂和最大煤泥煤矸石电厂、最大的烧碱厂和电石法聚氯乙烯厂,资金、技术、产品密集度国内少有。
“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起地球”——安徽在加快崛起的征程上,选择的新支点就是发展循环经济。
保护生态环境,关系广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关系中华民族的长远发展。(因本模块内容较多,课时有限,建议生态文明内容放到和谐社会重点讲解)
思考题:
1.如何从理论上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在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上实现了哪些重大的突破和创新?
3.如何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4.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5.如何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